在夏季和秋季,蛇會較為活躍,也是人們進行郊遊等戶外活動的高峰期,遇見蛇的機會大增。我們自小被灌輸蛇是邪惡的觀念,大眾總是聞「蛇」色變,若被毒蛇咬傷更是大事不妙,要盡快取得血清保命。以下是一些常見謬誤,希望山友們能學習遇見蛇時的正確態度和處理方法,保護自己的安全也愛護並尊重野生蛇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謬誤一:毒蛇好易認坊間常流傳識別毒蛇的方法,例如毒蛇的頭部都是呈三角形,但劇毒的銀腳帶的頭部並不呈三角形;亦有說綠色的蛇就是有毒的青竹蛇,但其實亦有綠色而無毒的翠青蛇。其實每種毒蛇各有特徵,並沒有簡單方法分辨毒蛇。
謬誤二:啜毒急救法遇蛇咬把毒液啜出,或切開傷口放血,是電影裏不時會出現的橋段,但觀眾切勿模仿。事實上,即使毒蛇作出攻擊,未必都會釋放毒液,但若果用口去啜傷口,口腔內的細菌可引致傷口感染,嚴重或需要截肢甚至死亡;毒液可經口腔內的微小傷口吸收,令中毒情況惡化或令吸啜者中毒;自行切開傷口則可引致大量出血,更有機會破壞肌肉組織,因此都是不理想的做法。亦有人誤以為緊紮咬傷附近位置,可防止毒液經血液流向全身,但緊紮傷口有機會阻止正常血液流動,可令組織缺血而壞死。
謬誤三:殺蛇保平安社會常渲染蛇是邪惡,對人有敵意,會攻擊人類,所以有些人認為一旦遇見,應把牠捉拿或殺死,以減少行山人士受傷的機會,但其實香港原生的蛇有50多個品種,惟大部份蛇對人類都沒有太大威脅。其中毒性可致命的陸棲毒蛇只有8種,接觸毒液後因沒有及時治療而致命的更少。一般而言,蛇都是怕人的,若非受驚,否則很少會主動攻擊人,因此遇見蛇應盡量避免接觸或走近,保持距離及盡快離開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在香港95%發生的蛇咬個案都是青竹蛇,只要妥善處理傷口,及時到醫院求醫,被咬致命的機會很低。
謬誤四:蛇是有害的蛇在食物鏈中既為捕獵者,也是其他動物的獵物之一,但不代表有害,甚至是對人類有益處。蛇的食性相當廣闊,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擔當很重要的角色;大部份蛇都是以破壞農作物的動物,如老鼠為食,因此也可以有助控制鼠類數量,保護農作物。
蛇類圖片由Ellis Li提供
資料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Hong Kong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vol 24, 2: pp 79-84
相關文章:路上遇蛇怎麼辦?【蛇咬求生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