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ker’s List──Teddy

大抵每個山友都有一份行山路線名單。這份名單,或長或短,或詳盡或簡略。

最近朋友分享了她的行山名單,當中概分了遠程、短途、陰天和晴天路線。我也有類似的目的地清單,簡略分作九龍、港島、西貢、新界及大嶼山等區域,以配合行山當日的天時地利人和,從中篩選一條合適的路線:天晴時挑選風景較佳的地點,天氣不佳時則選取以歷史文化為主的行程。完成目標後,將它們從名單中逐一剔除,再不斷刪減增補。

或者生活繁忙的城市人都很精於計算,每事都考慮機會成本,衡量付出與收獲。在有限的假期和時間裏,我們都偏好探索新的景點,甚至在可行的時間內多跑幾個山頭,而且從不重複,務求提升效率。此舉原也無可厚非,但與之同時,個人對達成目標的渴望,也多多少少揭露了一點功利主義。

山行的足跡,不過是山體形成的悠長時間裏的一個剎那的點。看着手裏的路線名單,一個個地點不期然被硬分成好幾個檔次,不禁會問:到某地急登短遊,又如何能讀懂一座山?一份名單,既是清晰目標,又是無形枷鎖。對山的體悟,不免會被名單所限,被地點所困,被數字所惑。不過,有多少人,還是執意走遍香港所有山頭,摘下台灣百岳,挑戰世界高峰。

愛山樂水不是難事。隨着個人的體能技巧、心理質素的提升、裝備的改良、步道的完善和資源的配合,逐步達到目標的人已不在少數。將目標一一達成,無疑能豐富一個人的閱歷,甚至能成就一名傑出的登山家,但是我相信,一個真正的岳人,不該只是一名計劃的完美執行者。他不以一張亮眼的履歷來定義自己,而是體現在對大地的感悟。他所展現的,是堅毅精神,是視野胸襟,是素養態度,重責任多於權利,尚集體利益多於個人得失。他會懂得山的語言,與山對話,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尋覓新鮮感,從平凡的景物中找尋趣味,在狹窄的小徑中感受大山大水。他的腳步,順心而行,他的路徑,隨心而寬。

我總覺得,最難攀越的那座山岳,不載列在一紙名單上,而是懸繫在心頭。

teddy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三十期 2020年4月21日

立即訂閱,享受每期精彩內容,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

facebook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