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村的來世今生

村,原是人聚居的地方,即是家園。廢村,是被人遺棄的家園。為了生計,人們離開自己的家,只剩下破屋危牆,成了郊遊景點。經濟起飛數十年間,鄉民追求城市生活,廢村漸多,草木叢生。近年卻潮流逆轉,鄉民紛紛要求建屋復耕,反對政府的保育方案。每每遊走廢村,總覺昔日漁農往事,和今日發展之爭,形成沉重的對比。

記者:任盈
攝影:華嘉昌

  • 無人家園鎖羅盤

鎖羅盤村位於新界東北的荔枝窩以北,非常偏僻,車輛不能到達,山友由鹿頸出發,要走差不多三小時。如今全村廢棄,杳無人煙,屋如七星,藤蔓叢生。鎖羅盤村又叫「猛鬼村」:有說到達該村會「鎖」羅盤,指南針會失效;又有說村民全部離奇失蹤……猛鬼之說,不脛而走。難以想像如今鬼影幢幢的鎖羅盤村曾經顯赫一時,「朱翁」朱維德在其著作《香港舊景掌故新談(一)》說,鎖羅盤是叫他最扼腕的一條棄村,他筆下的鎖羅盤村「屋舍華麗,谷水豐盈,池塘碼頭,可漁可耕」,70年代是全盛時期,全村共170人。著有《香港廢村導賞》的劉李林,考究到鎖羅盆村的來歷,是南面荔枝窩村黃氏客家人的分支鄉村,亦解釋村名的由來,原來僅是登記問題。清朝嘉慶年間的《新安縣誌》記載,有條村叫「鎖腦盆」,1898年英國人接管新界為該地登記時,誤將「腦」變為「羅」,這一改動讓人聯想到與「羅盤」有關,其實「腦」字有山峰之意,鎖腦盆即被群山包圍的低地。

DSC03388(Z).JPG

村民外遷,鎖羅盤村風光不再,80年代初全村棄置。羅盤靜止了30年,2011年再起風浪,城規會通過規劃草圖,限制鎖羅盆村發展,但引來村民群起反對,2013年城規會大幅擴展鎖羅盆的鄉村式發展土地,增幅逾六成,同時減少綠化帶。村代表宣稱,這條「空村」未來10年需要興建270幢村屋,故要求擴展鄉村式發展用地,但當局坦言無法核實居民的建屋需要評估,其後再有環保組織抗議規劃破壞生態,現時環保組織「保衛郊野公園」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今年4月聆訊。

由2013年至今約三年光景,270幢村屋一間都未興建,回望廢村,空無一人、破敗得只剩下門口的「牌坊屋」前,有人掛上一塊塊「保衛家園,抗爭有理」等口號的黑底白字橫幅,與「各家各戶」的褪色春聯相暉映。

廣告
  • 兵家必爭榕樹凹

鄰近鎖羅盤的榕樹凹,由鹿頸出發,個多小時可以到達,而且較遲荒廢,村屋較鎖羅盤村為新,更見有街燈。司馬龍所著的《新界滄桑話鄉情》指,榕樹凹與鎖羅盤同為客家村,村民姓溫,立村逾200載。榕樹凹比鎖羅盤村更當得起「猛鬼村」之名,皆因曾被日軍統治,刀下亡魂不是傳說。榕樹凹位處邊區要塞,前臨深灣,後障群山,為兵家必爭屯兵之地,當時日軍佔領後,村民為日軍上山伐木斬柴。不堪壓迫的東北村民,會乘船偷渡,被發現日軍會就地斬首。悲慘歲月後,鄉村在60年代達全盛時期,村民多逾200人。可是村民漸漸搬出,80年代只剩數戶。1980年7月中在榕樹凹的英軍軍營啟用,長期駐兵60多人,村中的小店回復生機,啤酒汽水供不應求。一位不諳英語的老者經營小商店,門前掛上「GURKKA BAR」的招牌,店內價目表甚至只有英文。惟1986年駐軍撤走後,再無村民留守,完全廢棄。

DSC03429.JPG

今年2月城規會公佈草圖,榕樹凹將與谷埔、鳳坑一同規劃,覆蓋面積90.27公頃,其中57.38公頃劃為綠化地帶,23.01公頃劃為自然保育區,谷埔村及鳳坑村的村民不滿私人土地被劃為保育區,5月斬樹封村,以示抗議,榕樹凹村民也有聲援。

  • 只留祠堂石壟仔

石壟仔村的名字,也許你有點陌生,但或許你聽過附近的鹿巢石林──全港最大型石林,又名為石壟仔石林。此村位於馬鞍山,全村荒廢,卻有一個新簇的「吳氏家祠」,相信仍有後人專程拜祭。據馬鞍山民康促會的資料,約在百多年前,有吳姓兄弟二人由廣東紫金,到此地開荒。可能村後有許多石洞,或稱「石壟」,故命名之,據知這些石洞中,最深的一個,深入地底約有五、六十呎,在日軍入侵時,曾成為幾百名村民藏身之所。據香港抗戰歷史研究學會指,於1943年,共產黨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手槍隊,駐紮石壟仔村,更曾在此地遇上日軍來襲,30多名日軍由大埔墟坐木船渡河,再抄馬鞍山小路到石壟仔村,似是要包圍隊部,東江縱隊更一度埋下地雷,大戰一觸即發,可是不知何故日軍沒有推進,更匆匆撤退,虛驚一場。

IMG_7425.JPG
廣告

寧謐的石壟仔村位置偏遠,入村山路難行,未見規劃,但近年捲入丁權風波。偏遠荒蕪,何來丁權風波?話說村民大多已搬遷至西貢的石壟仔新村。丁權風波始於石壟仔村的馮姓村民,他們曾多次申請列入原居民名冊,但遭原居民村代表吳觀發拒絕,並回覆民政署,此村一向以來都姓吳,沒有雜姓。雙方終於在2011年對簿公堂,11名姓馮村民指吳觀發拒絕履行法定職責,證實他們的原居民身份,導致無法申建丁屋。吳觀發曾一度敗訴,但最後上訴高院得直,裁定馮姓非石壟仔原居民。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十八期 2016年10月13日

立即訂閱,享受每期精彩內容,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

facebook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