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社的活動既有保育意義,又可一嘗自家種米的滋味,但一定要早早報名,才可參加為期一年的計劃,其實想一嘗農耕樂亦有另一選擇,可參加康文署舉辦的「社區園圃計劃」(下稱計劃),做個「城市假日農夫」。
計劃以四個月為一期,收費為每期400元。王德彪(阿彪)及Noelle這對情侶已參加大約一年,在獅子山公園內的小園圃,種植自家有機蔬菜。
他們帶記者到獅子山公園,原來公園內別有洞天 ,走到最盡頭,是園圃的所在地,這裏有幾十塊、約2.25平方米的小園圃,他的一塊「田」在園圃中間,用上綠色的網圍住,這麼小小一塊田竟種植多種植物。他們將網打開後,竟拿出一雙筷子,不是要即席開餐,而是夾起浮在泥上的小雜草,先開始除草工作。
- 自家出品 蘿蔔特別甜
採訪當天,他倆一邊「下田」,一邊細訴他的品味生活。他們在一年前得悉這個計劃,並知道其中一個園圃就在Noelle家附近,而且藉着計劃,可一嚐親手種植的有機蔬果,就拍板參加。每逢假日他們便到園圃澆水、施肥、除草,這也成為他們的休閒兼拍拖活動。農夫不是每天都辛勞地照顧農作物嗎?為何阿彪能如此悠然自得?原來平日的澆水工作由計劃的「淋水阿姨」代勞,她們由康文署聘請,專門負責協助這些「農夫」灌溉。「這些『淋水阿姨』好好人架,大概一日淋一次。」阿彪說,但播種、施肥的工作仍是「農夫」親力親為。
天氣主宰農作物的命運,但去年天氣不似預期,香港遇上冰雹豪雨,又一城商場上演「水舞間」,阿彪心痛地憶述:「這樣惡劣的天氣,農作物當然全軍覆沒,心血付諸流水,但無能為力。」記者問:「當農夫辛苦嗎?」「雖然夏天要忍受蚊叮蟲咬,擔心颱風暴雨,但親手種的有機農作物特別好味,例如蘿蔔特別甜,一點苦澀味也沒有,還可在新年時製作蘿蔔糕呢!」阿彪一臉心滿意足地說。對於種田心得,阿彪侃侃而談,說起甚麼時節要種甚麼,又向記者介紹放在田旁的小膠樽,是他們自製的肥料。他們明明是「中途出家」,何以會如此熟悉?「計劃有駐場導師指導,星期六、日都有一些工作坊,還有平時上網看資料。」
阿彪參加了多期計劃,他笑說自己是幸運兒,「計劃好多人參加,不一定可以抽到,我們好好彩連續幾期都抽中了。」而抽籤排名越前,就可以優先選園圃,他提醒大家,記得選一個陽光充足的園圃,豐富的收成便指日可待,「下田」前的預備工作也要密鑼緊鼓進行。阿彪建議,把種子先種在盆裏,再把苗搬到園圃,否則到計劃結束都沒有收成。由於計劃為期約四個月,故不要選擇一些需要長時間種植的品種,例如大南瓜,而阿彪極力推介大家種沙律菜,「種沙律菜真係好抵,出面賣得好貴,但自己種一個月就有得食,最適合新手種。」
阿彪提醒我們要做好除草、滅蟲和下肥的工夫。除草可用筷子夾雜草;滅蟲可一星期使用一次濃味的東西如薑、蒜頭水、辣椒水;肥料則可用海帶水、骨粉、花生麩。不含油的廚餘如水果皮、蛋殼及蝦蟹殼等,則可用來堆肥。
相關文章:【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躬耕藍天下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十期 2015年5月8日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