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何謂行山書?

何謂行山書?我想是一個非常籠統的分類,大概出版界、文學界及旅行界都沒有所謂行山書這分類,即使要勉強為行山書作定義,不同人定義亦見相異。這種分歧後來被所謂「行山界」人士所統一,他們將所有與行山相關的書都歸作行山書,我勉強粗疏地分為四類:風景路線介紹、掌故歷史文化、生態科普圖鑑及自然文學。這是非常廣泛且「踩過界」的定義,涉及多個不同專業。

這裏值得說明的是,「行山界/山界」和傳統「旅行界/旅界」有所不同,如今的「行山界」基本上是承傳自「旅行界」,但不會再自稱「旅行界」。從前人們較少機會出國旅行,到新界爬山野餐已算是「旅行」。時代變遷,新一代行山隊已棄用「旅行」字眼。「旅行界」傳統上亦出版不少書刊,早要說到庸社創辦人吳灞陵出版的旅行觀光指南,包括《新界風光》及《今日大嶼山》等,今日看來就有點像維基百科式的景點介紹。直到後來的朱維德、李君毅、祁麟峰、陳溢晃及梁榮亨等,也分別發表大量文章及出版行山書刊,可說是星光熠熠的年代。朱維德的《香港掌故》、祁麟峰的《縱橫香港奇山異水》及《暢遊香港九大石澗》、陳溢晃的《旅行家》雜誌及梁榮亨的旅行狂遊記系列,都是經典之作。郭志標先生所著《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對早期行山書作者有詳細介紹,讀者不妨參考。這些旅界作品,我會歸類為風景路線介紹書,而近年的後來者有香港山女的《山系手記——香港100條行山路線》及Joyee Walker的《行山動畫廊》等。

雖然我將風景路線書和掌故歷史書分為兩個類別,但這只是籠統劃分。就好像朱翁的《香港掌故》當然是掌故歷史書,但同樣可以當作介紹風景路線的書。說到歷史掌故書籍,香港歷史上有不少,但部份焦點在人文歷史風物,算不上行山書籍。在朱翁之前,葉靈鳳於1958年出版的《香港方物志》可說是傳世之作,惟部份內容和圖片挪用自香港大學生物系教授香樂思(Geoffrey A. C. Herklots)的文章,引來後世批評。香樂思在1951年出版的《The Hong Kong Countryside Throughout the Seasons》只有英文版,直到2018年由彭玉文譯為中文版《野外香港歲時記》。除了自然風物,歷史遺跡亦是行山書的重要題材,近年重要出版包括軍事遺跡專家葉榕所著的軍事遺跡系列,及劉李林的《香港廢墟導賞》等。由周樹佳所著的《香港名穴掌故鈎沉》及黃垤華的《香港山嶺志》亦為山友熱捧的奇書。

又再,介紹自然風物的書和生態書籍的界線亦甚模糊。一般來說,生態書籍指較具學術性的書,甚至是用於分別動植物的圖鑑。圖鑑有什麼好介紹呢?其實不然,一本好的圖鑑不但是工具書,更可流傳後世,就如《香港及華南鳥類》一書就是觀鳥者的聖經。值得一提的是,由市政局於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一系列介紹香港動植物及地質的書刊亦受到山友關注,整個系列共幾十本書刊,包括《香港岩石》、《香港地衣》及《香港昆蟲》等等,內容既詳盡又專業。

最後,要說的是自然文學。台灣的自然文學發展蓬勃,劉克襄及吳明益這些作家的大名,香港人都略有聽聞。香港在自然文學的發展好像比較落後,近年比較重要的作品《四分之三的香港》也是劉克襄在旅港教學期間所創作。其實香港並不是沒有自然文學,只是所受關注較少而已,由早期也斯的《山光水影》、以至近年的陳錦偉的《行山》詩集、羅榮輝的《咫尺山林》及葉曉文的《隱山之人In situ》等都是代表作。

今期封面故事訪問四名與行山書結緣之人,包括友晟出版社社長梁榮亨及書店香山學社創辦人陳溢晃,訴說他們為行山書貢獻半生的故事。另外,我們亦會訪問兩位年輕人,包括行山書收藏家區以駿,及作家劉克襄的學生陳嘉晴,在他們身上尋找來自行山書的承傳。此外,我們會按照舊行山書的記載,尋訪山林秘境,重新介紹已被世人遺忘的美景。

01《香港掌故》朱維德,金陵出版社,1988。02《縱橫香港奇山異水》祁麟峰,繁榮出版社,1992。03《香港地衣》杜詩雅博士著/賴明洲、錢之廣合譯,香港市政局,1992。04, Clive Viney & Karen Phillipps,Government Printer, 1989. 05《香港及華南鳥類》,尹璉、費嘉倫、林超英,香港觀鳥會,2008。06《新界風光》吳灞陵,香港華僑日報,1965。07《香港奇景探勝遊》梁榮亨,萬里機構.明天出版社,1995年。08《香港方物志》葉林豐,中華書局,1958。09, G. A. C. Herklot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LTD,1965. 10《野外香港歲時記》香樂思著、彭玉文譯,中華書局,2018。

撰文:華嘉昌

原刊於《風火山林》第33期 2021年3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