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不會忘記──太古水塘遺址

閒來無事就想尋找一些新奇有趣的行山景點,但哪有這麼多秘景?唯有漫無目的地瀏覽地理資訊地圖,無意中在鰂魚涌的山上找到幾個細小的水壩,心想那裏明明是沒有水塘的,哪會有水壩呢?受好奇心驅使,我決定一探究竟。原來是太古水塘的部份遺址,在查閱更多資料後,還翻出更多有關太古水塘的歷史。

記者、攝影:華嘉昌

筆者無意中在地理資訊地圖上發現兩個小水塘,決定一探究竟。

在地圖上發現的水塘一大一小,大的位於康怡花園C座以南約80米山坡上,小的位於筲箕灣上食水配水庫以西南約150米的山谷之內。兩個水塘都非常接近康柏郊遊徑,可以沿郊遊徑出發,探索這兩個水塘的遺址。大的一個其實是太古6號水塘,而小的一個則是7號水塘。6號水塘比較容易到達,我們還可以在原先的水壩上行走,但沒有什麼看頭,原本廣大的水塘已經變成叢林。如果不是先查資料,根本不會知道這裏曾經有過水塘。如果要到壩底觀看整座水壩則十分困難,因為完全沒有路胚,可見這個冷門的遺址,平日根本無人問津。為免發生意外,不建議走到壩底。

6號水塘的水壩規模不小,但沒有路徑到達壩底,為免發生意外,不建議前往。

另一個較小的7號水塘,則有兩條路可以到達,一是由康柏郊遊徑旁的小路直接走入河谷,二是先沿郊遊徑上一段山脊,再由小徑進入河谷,這條小徑似乎是由晨運客所修築,不算難行。沿小徑到達河谷底,再沿河谷走一小段路,就會見到一座小小的水壩,就是地圖上的7號水塘。這小小的水壩應該稱不上水塘,只有截水功用。

7號水塘只有一個小小的石壩,相信儲水功用不大。

網上資料雜亂 舊地圖藏答案

我亂闖之後才翻查有關資料,可惜網上資料不多,只是知道太古洋行在1883年於鰂魚涌一帶興建糖廠及船塢,為提供工業用水所需,於是在山上興建了幾個水塘,包括較著名的寶馬山賽西湖水塘。在1945年的航空相片已經可以清楚看到幾個水塘的位置,包括現址為賽西湖大廈的賽西湖水塘,即5號水塘;現址為寶峰園以南太吉樓一帶的4號水塘;現址為康景花園的3號水塘;其餘即是上文提及的6號和7號水塘;而1號水塘即是現為康柏橋附近的水壩,即使在1945年的航空相片中亦難以發現,相信部份水壩只有截水作用,儲水功能不大。而當時已經找不到2號水塘的踪影,可能已經廢棄或改建。幾個太古水塘的命運不盡相同,5號賽西湖水塘於1977年被填平後興建了賽西湖大廈及賽西湖公園;4號水塘於1965年拆卸後興建了員工宿舍太吉樓、太明樓,及前太古小學校舍;而3號水塘則於1986年拆卸後興建康景花園。現時還可以找到遺址的有5號賽西湖水塘的大壩,以及1號、6號和7號水塘的一些痕跡。值得一提的是,賽西湖水塘不但是面積最大,亦是使用年期最長的水塘。廢棄之後,其遺址也是保存得最好、最易到達、可觀性最高。市民只要到賽西湖公園內,就可以看到宏偉的大壩。

雖然網上流傳部份水塘的編號、位置及資料,但這些資料都互相矛盾,難以盡信。我翻查了舊報紙及舊地圖,都不得要領,只找到十分零碎的資料。最後我諮詢了香港歷史研究社理事長李澤恩先生的意見,以上水塘編號的資料參考了1969年太古公司所繪之地圖,資料皆由李澤恩先生提供。據1969年的地圖所顯示,當時4號水塘已經拆卸,但保留了水塘一小部份。

雖然參考古舊的航空相片有助了解水塘位置,但並未能提供詳盡的資料,舊報紙的文字描述雖有深入的描述,但翻查舊報紙極之費時,舊地圖則結合前兩者的優點,記載了可信的地理歷史資料,並有精簡的文字描述,實在有利研究歷史,即使只是閒來尋幽探勝,都是不可多得的好工具。香港地圖服務2.0網站上,有大量舊航空圖片及舊地圖,是歷史愛好者及行山人士的寶藏。

原文刊於《風火山林》第三十六期 2022年5月10日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