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徑維修工作坊不持續參與者之我見

緣起於2016年,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於2016年3月成立,代表民間發聲批判官方大量使用石屎來維修山徑。反對者認為石屎化山徑不能切合行山人士需要,更有破壞環境之虞。同年4月,關注小組與漁護署官員開會,交換意見。根據關注小組公佈的會議成果,漁護署答應參考外國山徑維修的成功例子,以及在山徑維修方面,聽取海外專家及環保團體的意見。最終更答應以麥理浩徑的雞公山段為試點,與民間團體共同以天然方法手作維修山徑。

時至2016年11月,開始了試驗性質的工作坊,首次工作坊於大帽山四方亭舉行,往後亦舉辦了更多工作坊,以官民合作性質,維修了雞公山及大帽山四方亭一帶的山徑,這是後來山徑維修工作坊的雛形。我有幸在初期就參與了一次雞公山的修路活動,在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徐銘謙老師的指導下,使用天然物料,以手作工藝維修山徑。我們小組四人合力用了半日時間才完成一級石級,但親手維修山徑的經驗真的難能可貴。在工作坊中,參與者不但可以從台灣專家了解手作步道的理念,還可以在漁護署一眾老師傅身上學到切實的工藝。自己山徑自己修,感覺特別踏實。往後每次路過雞公山,都想探望一下那一級石級,看看是否依然安在。

往後,手作步道在香港繼續發展,漁護署與不同團體合作,讓更多山友可以參與其中。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的山徑維修工作坊亦已舉辦了三期,除了讓山友感受維修山徑外,亦持續培訓了不少義工,為日後的修繕工作提供人力資源。事隔五年多,我再有機會參與山徑維修工作營,以兩日一夜時間全情投入手作步道。這種工作營的模式與台灣手作步道協會的工作假期更為相似,在山上停留數日,不只是學習技藝、服務山野,更是享受自然。

我參與維修山徑的次數聊聊可數,因此我的理解甚屬片面,但尚可從旁觀者的角度給予評價。我認為手作步道在香港得以良好發展,有賴民間團體的積極關注和參與、漁護署開放的態度及迅速的回應。當然香港還有很多很多失修的山徑,不可能單靠義工完成修繕,當局應更妥善運用資源來維護郊野設施,但義工參與的價值,不應單純以完成工程的哩數作為衡量標準。手作步道對每一位山友來說都是很好的體驗,值得大家親身來感受一下。

撰文:華嘉昌
2022年12月22日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