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於本月22日舉行了網上傳媒發佈會,發佈「香港蜘蛛大搜查生態教育計劃」的結果。協會在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期間,透過由專家培訓的大專生作小組導師,帶領中學生隊伍,連同各公眾隊伍,進行香港首個長期及系統性的蜘蛛公民科學調查,記錄了分佈港九新界大嶼山共36條路線上的蜘蛛觀察。計劃在短短8個月有逾800人參與,並收集到4,783筆有效蜘蛛紀錄,包括33科及135屬,調查中不但錄得黔舌蛛屬首次在香港的觀察紀錄,更為本地新增了未有學術文獻記載香港有所分佈的兩科蜘蛛,分別為近管蛛科和管蛛科。雖然該科蜘蛛在各地也有紀錄,但由於現有的認識並不多,是次紀錄為科學家提供了重要的基線資料。



OWLHK教育及研究經理蘇英健博士認為,雖然是次公民科學調查主要由沒有生態學歷背景的公眾參與,但在經過培訓後,也能懂得在合適的微生境進行觀察,因此所得出的數據量,豐富程度媲美學術研究,也與一些過去的學術研究相符,能有效協助提供物種基礎數據,對香港的蜘蛛分佈、數量、變化及行為分析等各方面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是次調查的路線包括郊野公園、郊野公園邊陲,和其他市區綠地三個地區類別,在調查中,不同區域中皆發現罕見的蜘蛛種類。蜘蛛生態研究員葉昊然指,當他比較郊野公園與邊陲地區的蜘蛛科別數量時,發現兩者比例相若,他認為主要原因是邊陲地區的生境類型豐富,在一些被普遍認為生物多樣性不高的生境中,也有機會發現罕有、甚至是新品種的蜘蛛,證明了邊陲地區的重要性不下於郊野公園。


作為計劃的延伸,協會更建立了全港首個香港蜘蛛網頁,綜合是次調查結果,網頁上現已有100種香港常見蜘蛛的介紹。由於世界各地現存的蜘蛛資料都相當貧乏,蘇英健博士認為是次計劃也反映公民科學的重要,讓公眾親身進行調查,除了能有效提供更多數據予科學家進行更全面的研究外,也能讓蜘蛛生態知識普及,提高社會對蜘蛛的關注,及增加公眾對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意識。

記者:Iris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2年5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