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小屋塗鴉惹爭議

街頭的塗鴉文化,在現今世代已被視為一種藝術創作,但在郊野中,大多不受歡迎,總引來破壞自然景觀、歷史文物的批評,但神奇的是,有歷史建築的塗鴉受遊人青睞。這微妙的衡量標準,或許取決於古蹟地位,同時由美學、歷史互相拉踞而成。

近日曾紅極一時的西貢茅坪的藤王,可以說是塗鴉的受害者。藤王的標誌性巨籐倚着一廢棄建築物而立,當打卡的遊人想拍攝籐王時,總難免將這建築物一併攝下。近日有山友發現,這廢棄建築物被不知名人士塗鴉,畫上「早安我的塗鴉還在嗎?」、「晚安今天塗鴉不回家」,和「新世界」的字樣,並畫上詭異的動物。這位山友感到難以理解塗鴉的意義、又有礙景觀,憤而追尋近日網絡上的打卡照,認為該塗鴉是4月26日至5月2日期間、即最近才出現的。

近日藤王旁邊的廢棄建築物被塗鴉。

這廢棄建築實為舊聯達五鄉公立學校的洗手間。所謂五鄉,是指梅子林、茅坪、黃竹山、石壟仔和昂平,藤王所在的茅坪古道,正是昔日村民進出村落的必經之路,不少聚居於五村的子弟也是在這所學校上課。六十年代起,村民搬離村落、學校亦隨之荒廢,舊校舍也早於1984年拆卸,僅餘校舍地基後被改建成避雨亭,這個荒廢的學校洗手間就是現存的歷史證明。

茅坪藤王是行山熱點,廢棄建築實為舊聯達五鄉公立學校的洗手間。

在街頭塗鴉的世界裏,只要互相尊重,想在哪裏、畫些什麼都是自由的,但也有不明文規則,若不滿意别人的塗鴉,可以將自己的作品冚在别人的作品上,塗鴉術語將之稱為Beef,或在旁畫上自己的向對方宣戰,來一場Battle。但在一個並非法定古蹟的舊廁所,這樣的自由還能被大眾接受嗎?從古蹟保育的角度看,就算一個荒廢的廁所沒有建築美學上的特色、也不被政府所重視,而且沒有受評級,它作為一所平民建築,仍是一個能構成地方記憶的場所,其所承載的社區關係與歷史記憶,對於人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上,也具有一定作用。

從來舊建築上的塗鴉都充滿爭議。2020年在舊流浮山警署(三級歷史建築)的入彈處及退彈處,曾有人在當眼處塗鴉,遮蓋了牆上原有的英文名稱及數字。雖然未知塗鴉者的用意何在,但在政府建築物上進行的塗鴉、破壞,也是常用來表達對政權的不滿。古蹟愛好者認為該塗鴉破壞其建築特色,並破壞了其所盛載的歷史文化記憶,因而觸發一場網絡罵戰。按道理,越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越不應被塗鴉,但在元朗的一幢二級歷史建築內,就有一大幅塗鴉繪在白牆上,卻從未見為人詬病,反而有很多人都特意前來打卡,更為牆身剝落影響了塗鴉而感到可惜。

舊流浮山警署的入彈處及退彈處,曾有人在當眼處塗鴉,遮蓋了牆上原有的英文名稱及數字。(網上圖片)
另一二級歷史建築內,就有一大幅塗鴉繪在白牆上,卻從未見為人詬病。

在古蹟上塗鴉向來引起很多爭議。但當塗鴉出現在牆上時,大家除了罵之外,能否有其他角度審視其存在?例如美學、歷史、古蹟評級。塗鴉有否影響歷史建築作為記憶載體的功用?不獲評級的歷史建築重要嗎?能在上面繪畫嗎?還是説只要畫得好,即使建築别具歷史意義,也無所謂嗎?

遇上塗鴉不一定是不愉快的經歷。有些塗鴉畫得有心思,能美化景觀、有些能傳遞一些訊息、或安撫煩燥的內心。作為這個城市的持份者,不論是塗鴉或古蹟愛好者,都應嘗試以不同角度,去思考塗鴉和歷史建築的價值與保存。城中的人的每個互動,即使是各種衝突,都是在留下一些痕跡,也是一點點地影響這城市的發展。

有些塗鴉畫得有心思,能安撫煩燥的內心。

文:Iris
(網上圖片、資料圖片及部份圖片由讀者提供)
2022年5月21日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