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青蝶脊辯謬尋古

青山不但是香港三尖之一,更是早期文獻中有記載的香港山峰。青山如今已是熱門行山地點,山友們對杯靈雙渡、青山腹地及青蝶脊等行山路線皆耳熟能詳,可是去年就有一場青蝶脊辯謬之爭。話說有行山網頁將青山以南主脊稱為青蝶脊,引起行山專頁念慈庵猛烈抨擊,念慈庵版主更引用祁麟峰名著《縱橫香港奇山異水》,指出青蝶脊是指由青山東南面、到蝴蝶村的一條山脊,而非南脊大徑。我們決定按舊書的線索,走一遍原裝正版的青蝶脊,尋找失落的石景。

記者、攝影:華嘉昌

祁麟峰原著有標明青蝶脊路線的起點及終點座標,這是強烈證據,證明青蝶脊並非南脊大徑,念慈庵指出青蝶脊實質是指青蝶石河左面的山脊。雖看似資料齊全,但重登青蝶脊尋古,卻絕非一帆風順。首先,《縱》書中地圖頗為簡潔,青蝶脊上只是標示了「青蝶三壁」四個大字,準確路線和石景位置盡皆欠奉,我們得依靠文字描述來尋找書中提及的石景「倒靴石」。

據《縱橫香港奇山異水》記載,倒靴石為青蝶脊的重要石景,可惜記者遍尋不獲,圖為書中倒靴石舊照片。
廣告

攀三層岩區 尋倒靴石

我們由青山寺徑出發,一路到達青山寺進入山徑,石屎山徑環繞山腰,我們終於來到青蝶脊的入口。在地圖上,青蝶脊的兩面山谷皆有路徑,左面為青䃟坑,右面為青蝶石河,偏偏山脊上沒有路線。根據地圖所指,青䃟坑的路線會在中途接上青蝶脊,但基於《縱》書並未提及溯澗路段,所以我們忠於書本內容,沿脊而上。地圖上沒有顯示這段山脊路,但地上有隱約路胚,入口處更有一小塊踏腳石。山脊上有兩座電塔,我們撥開叢林,穿過兩座電塔的底部,緩緩攀上第一層岩區。《縱》書提及青蝶脊共分三層岩區,第一層的描述是「在迷宮似的大岩內闖」。老實說,我們看不見「大岩」,但遠在左面的青蝶壁甚有氣勢,單論風景亦值得一遊。來到第二層岩區,環境與書中圖片較為相似,我們努力在第二層岩區尋找傳說中的倒靴石。根據書中描述:倒靴石「位置頗為隱秘,藏匿巨岩深叢之間,長石如大靴倒置,靴底平坦,可以坐卧數人」。幾十年前,石景的位置已非常隱秘,今日或已淹沒在叢林之間。我們經過幾番努力,但都未能找到倒靴石,即使如此,第二層岩區巨石矗立,攀上巨岩亦甚為有趣。離開第二層岩區,穿過叢林後,我們來到書中記載的第三岩區石坡。這段路已經和青䃟坑路線匯合,比較明顯易走。繼續上攀,不久就到青山山頂了。

廣告
第二層岩區巨石矗立,攀上巨岩亦甚為有趣。
《縱橫香港奇山異水》中的座標,證明青蝶脊並非南脊大徑。

青蝶脊尋古未竟全功,倒靴石的位置依然是一個謎,喜歡尋幽探勝,而又富行山經驗者不妨繼續努力。這段路線絕對新手不宜,不但路徑極不明顯,需要攀爬,而且叢林茂密,滿佈荊棘,我們下山之時都損手爛腳。至於青蝶脊地點的辯證,1992年出版的《縱》已可證,青蝶脊並非指南脊主徑。惟不少山友已改稱南脊為青蝶脊,不但手機地圖如此標示,就連2015年出版的《知情識趣遊香港2》,書內載有何同益先生的文章「青蝶翩翩遊杯渡」,就將南脊標示為「青蝶主脊」。到底要如何稱呼,還請山友自行斟酌。

起點及終點:屯門青山寺徑
距離:6公里
需時:5小時

原文刊於《風火山林》第三十三期 特別號 2021年3月18日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