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活行旅】應否在家飼養蝴蝶幼蟲?

早陣子傳媒曾報道有農場向家長及社工,以每條100元售賣蝴蝶幼蟲,供其在家飼養或舉辦活動,引起環保團體反對。蝴蝶幼蟲作為野生動物應否被當成「寵物」或商品,被買賣及普及飼養?此問題極具爭議性。筆者認為,養蟲在自然教育、生態及道德問題等方面存在負面影響,在此為大家詳細說明。

良好的自然教育應以不干預為前提

支持者認為,飼養昆蟲於外國是普及的活動,可作兒童自然教育,予小孩觀察蝴蝶生命史。然而以投食餵飼的方式干預幼蟲成長,無法真實反映自然運作機制,亦會帶給小孩錯誤的訊息,以為所有野生動物和昆蟲都可捕捉並在家中飼養,並非良好的自然教育方式。

無可否認讓小孩觀察幼蟲成長是個有趣的體驗,如不購買幼蟲在家飼養,種植寄主植物吸引蝴蝶產卵是節衷方法。本港常見的玉帶鳳蝶和玉斑鳳蝶的寄主為芸香科植物,四季桔及檸檬等已能吸引蝴蝶在葉上產卵。在幼蟲的成長過程中不干預、不保護,只用雙眼觀察。幼蟲有機會被雀鳥叼走或被其他昆蟲寄生,但能讓小孩知道現實中幼蟲成長的困難,及幼蟲與植物和其他生物間的關係等,能更全面學習自然機制如自然淘汰,比投食餵飼更真實和有意義。若家中條件所限沒法栽種植物,家長可與屋苑或學校商討,在屋苑或校內種植蝴蝶寄主植物,或邀請相關組織協助建立小型蝴蝶園,令更多小孩受惠。

在天台檸檬樹上自然出現的鳳蝶幼蟲,筆者淋水時會順道看看牠,可惜結蛹後無法成功羽化。

野放蝴蝶或影響生態平衡

在家飼養的幼蟲比在自然環境下面對更少天敵,且糧食充足,幼蟲存活並羽化成蝴蝶的成功率大增。暫時被販賣的主要是本港常見的玉帶鳳蝶幼蟲,大量野放玉帶鳳蝶將大幅增加野外單一物種數量,或會影響野外蝴蝶數量的平衡。假設野放家中飼養的蝴蝶是可行,那將同樣邏輯放在雀鳥及兩棲爬行類等身上,將鳥蛋、蛇蛋拾回家中養大再野放也應當合理,因為都是野生動物。但事實上這邏輯極不合理,我們本來就不應將野生動物帶回家中,更何況是商業買賣。

再者,一旦買賣蝴蝶幼蟲普及,甚至成為風氣,市民或會在網上購買外國幼蟲品種,養大後野放,有機會為本地生態引入外來品種。即使同樣是玉帶鳳蝶,不同地方的亞種不同,市民未必懂得分辨,以為與本地的玉帶鳳蝶相同,野放後不排除會造成基因污染。雖然暫時未有科學研究指出,將飼養幼蟲羽化後的蝴蝶野放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但到發現有問題時就已無法逆轉。

引發捕捉蝴蝶或採蟲卵風氣

當商人發現買賣幼蟲有利可圖,就必然會到野外採集幼蟲或蟲卵,人性如此,加上現時本港並無任何法例規管野外捕捉蝴蝶的行為(裳鳳蝶除外),結果一定是一場生態災難。一旦開通蝴蝶幼蟲買賣,其他野生動物買賣亦會接踵而來,將引致更多動物的偷獵行為。

所有野生動物都不應被困養

排除專家困養動物作科學研究或教育之用,道德上所有野生動物不應被困養。支持者認為,農夫在自家農場為保護自己的作物,將「害蟲」捉走賣予家長,可免幼蟲一死,而在蝴蝶成功羽化後,家長會將其野放,並不算完全困養,但這些理由無法將飼養幼蟲的行為合理化。野生動物不是寵物,人類在任何階段都無權控制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和剝奪牠們的自由。我們必須要認真看待幼蟲買賣問題,自然生態只要涉及商業通常就沒什麼好結果,砍伐熱帶雨林如是;動物販賣如是;偷採植物如是。了解自然最好的方法,是親身到大自然觀察和體驗。在家養飼幼蟲或許會令小孩不怕蝴蝶,但不見得能培養他們成為熱愛環境的人。真正熱愛大自然的人應要尊重野生動物,給予牠們在野外生存的權利,給予牠們適度的生存空間,亦要懂得接納大自然裏的各種好壞。

(本文純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任何機構的立場。)

原刊於《風火山林》第32期 2020年12月3日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