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淡忘的鞍山石景

馬鞍山四周的行山勝景實在太多,不勝枚舉。鄰近的鹿巢石林更是「IGable」的打卡熱點,如果對鹿巢石林有興趣的朋友,大可以在Instagram上搜尋一下,必可找來大量美拍。翻閱友晟出版社社長梁榮亨的第一部作品《香港奇景探勝遊》,就有一篇題為「馬鞍山麓賞奇石」的文章。文章內有些石景至今依然耳熟能詳,如獨木舟石(又稱陸上行舟)等。書中有一石景令人印象深刻,就是跳板石。如果在Google上搜尋跳板石,得到最多的結果是大東山,亦有機會找到南丫島陰山的跳板石。馬鞍山這個唯妙唯肖的跳板石曾經是熱門名勝,為何今日無人問津?我們將跟隨社長舊著,登鞍山,尋石景。

記者:華嘉昌;攝影:華嘉昌、Hugo

馬鞍山跳板石雖被山界淡忘,但偶然可在Facebook上見到有人到訪,絕非已經淹沒山林之景。因此尋找跳板石之旅,我們是滿有信心的。再加上《香港奇景探勝遊》一書圖片較多,地圖亦更為仔細,方便讀者實戰使用。

跳板石威名不再

右圖是《香港奇景探勝遊》中、跳板石的舊照,記者據書尋景,模仿書中人姿勢重拍石景,並將照片顛倒成左圖。

我們於馬鞍山村下車,進入馬鞍山郊遊徑不久後,就在一處泊了多輛汽車的空地轉入左方小徑。轉入小徑不久,就會到達地圖上標示武林聖地的位置,此處是廢棄的露天礦場,經常被古裝片取景,因而得名。武林聖地景觀開揚奇特,值得一遊,根據《奇》,於廢礦場以東還有龜頭石、菩薩頭、梵音響石及跳板石四處石景。我們一心只求傳說中的跳板石,就先忽略其他石景。離開武林聖地沿礦場外脊略為上山,到達稍為平坦處橫移,這段小徑尚算明顯,不久就到達跳板石。與舊書圖片對照,跳板石現已身藏叢林之中,雖然石景依然可見,亦算有路可達,但四周環境就遠遠不及當年開揚。我們模仿舊相片中的人作跳水狀拍照,但因為叢林茂密,效果不及當年。可能這也是舊景被人漸漸淡忘的原因。

廣告

石壟仔漫山奇石

蛋糕石上有數條方向不一的粗大裂縫,甚為特別。

尋找跳板石之旅一竟成功,我們就經小路回到馬鞍山郊遊徑,沿馬鞍山郊遊徑上石壟仔及鹿巢山,尋找其他石景。石壟仔約457米的小山頂附近滿佈奇石,其中有最出名的獨木舟石、鱷魚張口、擂台石及青蛙石等。除了這些《奇》有記載的石景之外,還有一片巨石被稱為蛋糕石。巨石上有數條方向不一的粗大裂縫,甚為特別。

鱷魚張開的大口並不可怕,遊人可自出自入。
現時獨木舟石依然是熱門石景,又稱作陸上行舟。

離開石壟仔,我們繼續向鹿巢山方向出發,先會經過另一著名石景蜥蝪石。老實說,我並不覺得蜥蝪石似蜥蝪,但此石被人為加工,加上了紅色的眼睛和嘴巴。離開了蜥蝪石後,我們繼續沿小徑下山,在鹿巢山旁邊繞行不上頂,不久就到達《奇》所介紹的天帝糞坑奇景,根據書中介紹,天帝糞坑是「長約三十餘米、闊約兩米、深約四米的陷坑」。是一條「又長又深又闊的天然糞坑」。如果這真是「天然」,確是難能可貴的奇景。天帝糞坑這名稱,雖然不雅,但又精準有趣。不知是否受到名稱影響,入坑後都不太想用力呼吸。離開天帝糞坑不久,我們到達地圖上標示為真肥豬石的地方,這並非《奇》書介紹景點,名稱來由不詳。我們離開真肥豬石,走一段回頭路,返回馬鞍山村,一探240礦洞的入口,就結束是次行程。

廣告
天帝糞坑的名稱改得甚為不雅,令人不想入內。
真肥豬石雖然並非記載在《香港奇景探勝遊》中,如今卻是熱門景點。

起點及終點:馬鞍山村
距離:6.5公里
需時:4.5小時

原文刊於《風火山林》第三十三期 特別號 2021年3月18日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