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隨筆】封不掉的執念

近年行山,發現了很多新闢的小徑和景點,雖然無奈,倒也不感意外。最料想不到的,是發覺被圍封的地方竟也不少。
早幾天走了一趟大潭,才鑽進潭崗瀑布,隨即遊興大減:幾條紅白相間的膠帶橫封在瀑布之前,旁邊的山壁懸掛了一幅大型橫額,警告遊人不得污染集水區云云。
每當想到被圍封的地方,腦海就會冒出許許多多的古蹟遺物來。猶記得那年去東龍島看石刻,走到崖邊一看,嘩,搞甚麼嘛?只見石刻前竟裝設了一個巨型的保護罩,可是玻璃罩上的污垢漬痕卻比岩石上的刻紋圖案還要深刻,叫人哭笑不得(註)。分流的石圓環也不遑多讓,在古蹟的外圍,高高的架起了幾座支架和一欄鐵絲網。我隔着圍網不斷站高蹲低,嘗試觀賞拍攝,但圍網上的一個個交叉着實令人相當煩擾。沒錯石圓環是法定古蹟,需要好好保存,可一個古蹟連讓遊客認認真真觀察、好好拍張像樣的照片那麼基本的條件也沒有的話,那我為何還要老遠跑過來看這古蹟呢,乾脆看教育電視不就好了?筆架山也有一座軍事座標石出現類似情況,幾根鐵柱拴住一條鐵鍊,防止遊人任意踩踏。雖然設施的外貌有點可笑,但「保護」的程度相對較低,伸手摸一摸座標上的刻字還是可以的。
毫無疑問歷史遺跡值得保護,但採取「封」字訣的保護措施僅能收一時之效,哪能封得掉內心的執念?
最近爬了幾次奇力山——其實這座山也沒甚麼了不起,我又卻會甘願「三顧茅廬」。第一回輕率地錯過了登山口,第二回不巧入口又正在進行工程,無法通過,第三回竟發現那裏被倒刺圍欄封掉了,看來是為了防止遊人內進破壞山頂發射站的設施吧。我心想不少山友生性固執,才不會那麼順從聽話,總能找到別的法子。果然,在不遠的轉角處便發現一條新闢的小徑,從山坡的另一側上引到山頂去。執念是如此難以招架,除非你把它徹底封得死死的。就如茅湖山的觀測台一樣,以鐵網重重圍封,再聘用幾個保安員日夜輪流看守,那任誰都沒有法子了。
誠然我們從來重視個人權利,忽視社會責任,破壞力不容小覷。然而封閉式措施所封掉的非但是古蹟和遺物本身,而是自由想像的空間。光是讀讀解說牌上的資料又哪足以認識歷史呢?我們需要用身體去比劃大小形狀,以觸感去感受質地內容,更要透過身處的環境去緬想過去。如果保護措施僅是為了遺蹟的永續存在而剝奪了它對觀者的啟發意義的話,那代價也未免太大了吧。
我討厭一切逐漸變得難以親近,但我更恨的是我們無法自我約束,從而令消極的管理手段得以不斷擴張,而且逐漸被合理化。

原刊於第34期《風火山林》 2021年7月16日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