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煩惱】 瀕危物種的最後希望

【動物的煩惱:我唔想絕種】

生物樣本庫 瀕危物種的最後希望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下,越來越多物種瀕危絕種,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預計10年內有百萬物種將會滅絕,外國不少動物園及科學家正共同合作,力挽狂瀾,以冷凍方式將物種保存,並打造生物樣本庫,希望有朝一日能拯救物種。

撰文:任盈

繪圖:&dear

全球暖化加速壺菌病擴散,及兩棲類數目下降,一種小樹蛙因此不幸滅絕。巴拿馬樹蛙感染到極高傳染力、且無藥可醫的壺菌病,大批死亡,美國亞特蘭大植物園收留了最後一隻——世界上最後一隻巴拿馬樹蛙Toughie,而牠於2016年9月26日死去。幸運的是,科學家及時於用液態氮將其身體組織降低到-196度,令細胞停止運作,並將這隻小樹蛙的「遺體」收入生物樣本庫,Toughie現在以 16 瓶珍貴的糊狀物形式被繼續保存。藉此保留其基因,希望巴拿馬樹蛙將來有望「起死回生」。

英格蘭德文郡佩恩頓動物園就與歐洲生物樣本庫Nature’s SAFE合作,同樣在-196度的活體狀態下,處理和儲存瀕臨滅絕的生物樣本,每個樣本都是原本會被丟棄的組織,並且是從動物園中死亡或絕育的動物身上收集而來。至今Nature’s SAFE已擁有80多個物種的材料,低溫保存的動物包括鼷鹿、哥倫比亞黑蜘蛛猴和豹變色龍。

目前最普遍保育物種的方式是圈養,但隨着動物數量減少,該群體的遺傳多樣性也在減少,最終近親繁殖會導致生育能力下降,及衍生其他健康問題——除非引入新基因,這就是生物樣本庫發揮作用的時候。在美國,有研究人員利用「創始雪貂」的冷凍精子將黑足雪貂種群從近親繁殖中逆轉,甚至從八十年代冷凍的皮膚中複製出一隻雪貂。澳洲生殖生物學家 Rebecca Hobbs認為,生物銀行必須與棲息地保護和圈養繁殖互補,而不是取代,而且受威脅物種以圈養方式保育的需求,正以驚人速度增長,而借助生物樣本庫,就可在需要時通過插入新基因來管理較小的圈養種群。

打造生物樣本庫的資金資源有限,誰能決定哪個物種值得放入樣本庫?這是科學家一直以來的掙扎,堪培拉大學和紐卡素大學的保育生物學家Simon Clulow表示,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是地球上最危在旦夕的脊椎動物,但生物樣本庫保存的相關材料並不多,「直到本世紀初,我們才真正開始考慮在青蛙身上開發精子冷凍和體外受精技術……對於爬行動物,我們落後了大約 20 年。」儘管未知如何成功地凍結或帶回每個物種,但他相信,隨着科技發展,技術問題將迎刃而解。

資料來源:

獨立報 https://bit.ly/35ABu4s 

衛報 https://bit.ly/35vWglA

【&dear簡介】

藝術團體 &dear,本著對大自然的關注及動物的熱愛,自2011年起透過多類型的作品分享動物的資訊,亦與不同機構合作推廣環境保育。&dear主要透過插畫、壁畫及升級循環等藝術創作,希望提升大眾對動物及環境的關注及認識,從而推動大眾珍惜及尊重我們的大自然。

https://linktr.ee/anddearhk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