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公共屋邨的窗戶一般都不會裝設鋁窗,夏天昆蟲飛進單位內算是尋常事,要請走牠們不算困難,除了海量的飛蟻(要把光管關掉才行)和荔枝椿象(簡稱荔蝽,又名臭屁勒(粵音))外。
小時候沒有太多衞生的考慮,若我當刻不起殺念,便會故作瀟灑,徒手撿起昆蟲放出窗外。處理甲蟲問題不大,處理有點似甲蟲的臭屁勒卻經常中招。當牠們感到生命受威脅時,不是排出如人類會消散的臭屁,而是具草腥怪味、兼且非常持久的難聞液體,無論用肥皂狂擦多少次也洗不掉,隔天手指頭上仍揮之不去。現在每次在室內遇見,腦內立即發出預警,提醒自己千萬不能出手,只能用紙張禮貌地引導牠們回歸自然。
鬧市中邂逅水鉸剪
到尖沙咀太空館天象廳觀看節目也是兒童年代的大事之一,大型圓拱天幕當然震撼,同樣具動感、印象深刻的,居然包括附近幾隻小動物。那次應該是小學參觀活動,我們在入口通道排隊等候,看到旁邊水池內有兩、三隻身體修長、六足更長的水鉸剪,在水面上前後溜動,輕輕鬆鬆但不知在做什麼。市區長大的小孩,如少到郊外玩樂的話,見到這些具輕功水上飄技能的昆蟲,就彷彿發現新大陸般雀躍。之前我只聽爸爸講過,以前在鄉間溪中會撈起牠們玩,想不到第一次親眼目睹竟在鬧市中。


雖然荔蝽和水鉸剪的外貌和生活習性大大不同,但其實牠們都屬於被稱為椿象的一類昆蟲。椿象這名字很少出現在平時的對話,但牠們的英文名——bug,大家都應該認識吧?這個字在近代英國(十九世紀,都算近代的)用作稱呼床蝨(今天要精準一點就叫bed bug),香港則常稱之為木蝨(中文「木蝨」在昆蟲學上可指另一類昆蟲,其實很亂),會吸血,令人極度痕癢,一旦滋生就難以清除,有時亦叫作臭蟲。牠們其實也是椿象家族成員,昆蟲學者漸漸將bug作為所有椿象的稱呼。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卻傾向把bug用在甲蟲身上,日常用語亦慢慢將bug擴展為泛指所有蟲類東西,再延伸至指電腦程式中的錯誤。為免混淆,英語世界有時將椿象稱為true bug。
椿象口器形似象鼻
那中文「椿象」一詞又從何來?查了好幾本典籍仍然是源頭不明,但「象」應該是指牠們的長條吸管狀口器,有如象鼻一樣,而這種口器亦代表了椿象的餐單上只能出現流質食物。華文科學家喜歡將名字簡化,避免在命名不同品種時過於累贅,因此也創造了虫字旁的「蝽」字代替椿象二字。


與椿象親戚關係較近的昆蟲包括蟬、葉蟬、蚜蟲及飛蝨等,牠們一同被歸類為半翅目(Hemiptera),是昆蟲中的第五大家族,物種數量排在鞘翅目(甲蟲)、鱗翅目(蝴蝶和蛾)、膜翅目(蜂和蟻)及雙翅目(蠅和蚊)之後,如果單計不完全變態昆蟲(即幼蟲變為成蟲之前不會經過蛹的階段)的話,半翅目更是最多物種的一類,全世界超過8萬種。
半翅目的名字其實源於很多椿象品種前翅的特徵:前半部硬化成為革質,後半部為一般昆蟲翅膀的透明膜質,極為獨特。半翅目中,除了椿象以外的成員如蟬,前翅和後翅卻都是膜質,科學家根據此特徵以及口器生長的位置,將半翅目昆蟲再細分為四個小家族,椿象就被歸類為半翅目下的異翅亞目(Heteroptera)。
香港昆蟲學會於2012年出版《香港類昆蟲圖鑑》,以相片介紹223種本地椿象,包括120多種首次發表的品種。漁護署2019年出版的《香港昆蟲名錄》則列出了538種椿象,相信當中包括部份隨入口植物而來的物種。

2. 稻棘緣蝽Cletus punctiger。
3. 水生椿象多樣性極為豐富,除水鉸剪外,長年游背泳、後足長而呈槳狀的仰也是淡水生境常客,但一般體型較小,而為人忽略;圖中為香港常見的雙凹粗仰蝽Enithares biimpressa。
4.藍蝽Zicrona caerulea。
顏色外觀千變萬化
印象中,台灣也曾出版過數本專門介紹椿象的科普書,為某一類昆蟲出版圖文並茂的非學術書籍,通常只見於甲蟲、蝴蝶及蜻蜓等較受歡迎的類群,貫徹「Your face, your fate」的道理,雖然具排出難聞液體驅趕敵人的秘技,但很多椿象仍符合外貌協會的選擇條件。

城市人對椿象陌生,但具美貌的椿象其實老是常出現,市區公園石屎花槽和路旁欄杆上,不難遇到渾身紅色、長型身體的椿象。牠們複眼不大,觸角和足部長,善於走路,步履很像趕返工的香港人。
我們將目光從人工設施轉移到路旁、郊區植物上,無論在花間、葉面或底、枝條或果實上,不難見到一隻在進食;兩隻在交配;甚至一堆有成蟲、有幼蟲的群落,皆因很多椿象都是以植物的汁液為食(記得牠們只會進食流質食物嗎?),在開餐地點附近出沒也十分合理。在植物上的椿象,顏色和外貌也更多元化,有些體型像盾牌,有些生長各種突出物,有些胸背向後發展覆蓋整個腹部(像極了甲蟲),有些甚至全身披着「喱士」,擺脫以前家中荔顏色黯淡、身型瘦長的刻板形象。
害蟲益蟲莫衷一是
此外,有些植物上的椿象不是為了吸食植物汁液,而是在守候獵物,包括其他昆蟲及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牠們會將具麻痺和消化功能的唾液,經喙部注入獵物體內,分解其體內組織變成液態後再吸食。有些椿象的食性很多元化,除吸食農作物汁液之外,也捕獵其他吸食農作物汁液的昆蟲,那麼牠們是害蟲還是益蟲?而單純將某種昆蟲定性為害蟲或益蟲又是否合理?

守候獵物的,還包括一眾生活在溪流及池塘中的水生椿象,牠們大部份都是肉食性。水生椿象的行為和外表都極為多樣化,除了靠輕功浮在水面外,還有游背泳、游蛙式或在水底爬行的類群。很多種類小於1厘米,不專注的話難以在反光的水面下觀察到牠們;有些種類長達7厘米,是香港以至世界椿象中最大的一類,但無論多專注,現在也極難在香港遇上,基本上已達神獸級別。讀者可試試在網上搜尋「大田鱉」,看看是否曾經與神獸相遇?台灣為牠們所做的保育,可以在香港實行嗎?

作者:Kelvin Wu
筆者為「香港蟲誌Insects Hong Kong」版主,書寫香港昆蟲和香港人的故事。
原文刊於《風火山林》第三十四期 2021年7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