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山除了最有名的芒草、石屋及雲海,最有名的就是人山人海。幾年前開始,大東山變成最行山熱點,人潮不但帶來垃圾,還有對自然植物和石屋的破壞。行山人士的劣行歷歷在目,多年不變。越野跑手Kent於2014年開辦Facebook專頁守護大東,和環保團體合作執垃圾,本刊於2015年就曾訪問過Kent。事隔5年,山上人潮依舊,垃圾更甚。垃圾永遠都執不完,問Kent有沒有因此而沮喪?他就說:「應該是無奈比較多。」

大東山高869米,由伯公坳出發,要爬上長長的石級才可以到達山頂的爛頭營小石屋群。記者和攝影師隨阿Kent走上大東山,不消一會已不見Kent的身影。記者和攝影師雖已盡力跟上,但望塵莫及。Kent不但是一名越野跑手,更是線上跑公司員工及長跑教練。上大東山時,他一手拿着垃圾袋,一手拿着鉗,飛快地拾走垃圾,依然比一般人走得快。

走出陰影 重拾初心
為了令大家關注大東山的垃圾問題,Kent於2014年開設守護大東的Facebook專頁,更和環保團體合作舉辦執垃圾的活動。可惜在其中一次執垃圾活動中,Kent不慎跌倒,致手部受傷。這次受傷令他對大東山有陰影,甚至好一段時間都不想上大東山,他開設的專頁名更由守護大東改為守護大自然。今年秋季,他再次帶領跑班學生上大東山執垃圾,這次經驗令他將專頁名改回守護大東。「這幾年我都諗緊可唔可以做得更多,叫守護大自然是希望去更多山徑執垃圾,但最近回到大東山,就想起2014年時是大東山喚醒我發起這個行動,所以想改回守護大東,視之為一個提醒。」來來回回,Kent又再次回到大東山,如今他已走出受傷陰霾,在這裏找回自己的初心。
我們來到一個山坳位,此處遊人甚多,不少人都跟芒草拍照打卡。Kent認為,郊野垃圾的問題除了因為教育不足,同時亦因喜歡行山的人越來越多,加上媒體報道,不少人上山只為打卡,「難聽啲,直接講就是炫耀。只係想多啲Follower、多啲Like。」但Kent覺得,自己開心之餘,我們都需要有同理心,不應該影響其他人和大自然。「他們可能沒有將大自然放在心中。為什麼我會這麼着緊大自然被污染,因為在我對言,一花一草一樹一木,甚至看不到的小昆蟲都有生命,我們留下垃圾的話,都是影響到牠們的生命。」雖然Kent是一名基督徒,但他執垃圾的理由卻近於佛家所說的慈悲,是基於對所有生命的關懷。他直言從前少不更事會玩螞蟻,但有一日突然「叮」一聲,明白生命雖然脆弱,但亦很珍貴,我們不應該去傷害其他小生命。因為對生命的重視,所以就算平時上山比賽,Kent都會小心留意梯級上會不會有小動物,以免踩死。「人類都是生命,其他動物植物都是生命,大家都在大自然之中,應該共存,應該互相尊重。」

盲目發展 徒增污染
重新回到大東山,今次同行之中有一個小朋友,小朋友雖然走得比較辛苦,但都依然努力協助執垃圾,令Kent明白到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希望透過和小朋友一起執垃圾,讓他們從小明白要愛惜大自然。他更說,如果日後自己有小朋友的話,都希望可以帶他一起上山執垃圾。

面對大嶼山的急速發展,早前更有建議希望將大東山發展成觀星營及增設索道,方便遊客上山。Kent表明反對:「執垃圾就是不想污染大自然,不想破壞大自然,但如果要興建一些建築物,就是會有更大規模的污染和破壞。」雖然觀星營及增設索道的建議看來不會成真,但政府的鴻圖大計可能會為大嶼山帶來更大的危機。由默默淨山到為政策發聲,其實Kent都只是為了守護這一片淨土。
記者:任盈、華嘉昌
攝影:Hugo Ip
原文刊於第32期《風火山林》 2020年12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