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載」的香港郊野

自七十年代起全球旅遊興盛,除增加目的地國家的收入,伴隨的亦是各種旅遊發展的成本,因此出現旅遊承載力的概念。此概念涵蓋空間、環境、心理及社會文化等各方面,人類活動多於該地方所能承受的,就會出現負面影響。受疫情影響,香港人沒法離境旅遊,鄉郊地區在過去一年因而出現大量人流,筆者引用旅遊承載力的部份概念,談談行山熱潮下對鄉郊的影響。

右圖是2015年的大東山,左圖是2020年的。大量遊人踐踏山徑,導致植被後退,山徑擴闊。(圖片由香港山女提供)

旅遊承載力其中一項是空間承載力,即旅遊區的配套設施如公共交通網絡、洗手間及車位等能否應付相應人流。本港郊野公園並不像外國大型國家公園般,提供大量車位和住宿配套予旅客,極其量只有少量露營地點,且其設計並不能應付大量遊客。行山客下山後與鄉郊居民爭用唯一到市區的公共交通工具,令居民鼓噪的情況亦是屢見不鮮。即使駕車前往目的地,卻會遇上鄉郊馬路狹窄,導致大塞車,就如秋季的元朗大棠紅葉、元旦的大帽山及農曆新年的林村許願樹等,都是空間承載力不足的例子。目前九巴正在研發新的東壩及鹿頸巴士路線,算是增加旅遊承載力的方法之一,惟仍未能解決其他地區的問題。

環境承載力方面,香港的郊野已有多種跡象顯示環境無法承載人類活動。人潮造成的踐踏效應,會令泥土板結,使植被消失,加劇水土流失。明顯例子如塔門草地因過多的露營活動,令草地變成寸草不生的荒地,改變該區的微氣候以及生態系統,也有不少山徑因山客另抄小路,或有非法越野單車活動,令山路大規模擴闊,更不用說人潮帶來的垃圾和對生物的騷擾。除呼籲大家自律外,相關部門應盡快為熱門郊遊地點進行承載力研究,限制人流數目及設立山徑休息期,圍封某些路徑,讓泥土和植物有修復的空間。

最後是心理承載力,部份郊區居民或會因噪音、交通、甚至遊人有否戴上口罩等問題,而厭惡外來人士。近日例子則有坪輋壁畫村村民受不住外來遊客騷擾,用噴漆破壞自己屋外的壁畫。這些都是我們不樂見的,希望遊人們郊遊時降低聲浪,減少對周遭居民的影響,亦希望疫情早日完結,港人放假可以離港外遊,分散郊區人流。

原刊於《風火山林》第33期 2021年3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