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茅坪的藤王近年成為熱門景點,行山人士蜂擁而至打卡,可惜有遊人不懂愛惜,會胡亂攀爬,甚至抓住藤蔓擺蕩,也有人遺下垃圾。藤王看似在林中縱橫穿梭,威風八面,但藤下則積聚垃圾,傷痕纍纍。長春社一年一度的重點籌款活動「恒生-長春社生態捍衛戰-疫境新任務2021」,今年定位為淨山,於9月至11月為大家設定多條路線。第一站就是茅坪,希望召集大家清潔郊野,還藤王一片淨土。
撰文:任盈 攝影:華嘉昌

長春社在淨山活動前數天,先帶記者到茅坪實地考察,經過一個小草地及涼亭後,隨行山徑轉入林中,就可看到藤王安坐路邊,一條條如公仔麵的藤滿佈林中,不見盡頭。這位王者於何時橫空出世?長春社保育經理兼註冊樹藝師許淑君(Kami)為大家揭開了藤王的神秘面紗。
藤王原名為榼藤,別號過江龍,Kami猜想名字取自其外形,「你見呢度成個林都係佢嘅。如果係香港,有榼藤嘅地方,佢應該係最粗,大埔滘、海下都有,但冇佢咁粗。」藤王有一條落地巨藤倚着廢棄小屋,氣勢迫人,是熱門打卡點。這粗壯「樹幹」是藤王的起源嗎?她解釋,藤不是樹,沒有樹幹可言,而是屬含羞草科,但如其他植物一樣,都由種子落地的一點成長,她解釋藤的特質是「掂到地就會生落地」,目下最粗的這條巨籐不一定是籐的「起點」,而「起點」的籐也不一定是最粗,換而言之,籐王的「起點」已不可考。
藤王小資料 |
名稱:榼藤(亞種) |
別名:過江龍 |
科:含羞草科 |
產地:原生 |
花期:3至6月 |
果期:8至11月。 |
果實如大10倍荷蘭豆
榼藤的木質化藤在不同樹木上攀爬扭旋,借力橫生,而葉子都生在上方,以進行光合作用,說罷她在較高處找出榼藤的葉,「佢哋同怕醜草一樣都係羽狀複葉。」榼藤也會開花結果,9月至11月適逢果期,可惜採訪當日Kami找不出果實,但仍比劃着大小,「花係一條長條,有細細嘅黃色小花,果就好得意、好大粒,好似荷蘭豆,但係大10倍嘅荷蘭豆,亦都係木質化,啡色的,種子起碼4至5厘米。」

藤王去年突然冒起,被傳媒廣泛報道,但這幅員甚廣的榼藤到底何時生成?Kami娓娓道來:藤王外面的草地及小涼亭,是聯達五鄉公立學校舊址,供附近五村子弟就讀。學校於1984年拆卸,現時遺址只剩下學校地基,即涼亭下的那塊小石地,而籐王的小屋寶座原來是隨之廢棄的學校廁所。Kami估計籐王於校舍荒廢後才出現,即可能存在約廿多年,「籐都係粗生同生得快」。
有行山人士看到藤王懸在林中的藤蔓,以為可以抓住來擺盪拍照,但此舉會嚴重傷害藤王。Kami說,若要保護就應盡量避免觸碰。籐王一帶附近有有紙巾及膠樽等垃圾,影響衛生之餘,亦危害籐王生境。此外,該地也莫明地出現為數極多的玻璃樽,達百多個,在廁所後更是堆成小酒櫃模樣,而在更深入林處的泥地,還有更多散落的空樽。長春社這次的淨山活動,主要目的是希望清除這些玻璃樽,故是次特別邀請能力較高的行山人士,將這些較危險的玻璃樽運到林外回收或棄置。訪問後的周六就是活動正日,長春社為參加者提供大膠袋及手套,有約30人參加,3至4人一組,收集到194個玻璃樽,共114公斤。



行山心態當行商場
這次淨山活動是「恒生-長春社生態捍衛戰-疫境新任務2021」的頭炮,長春社每年都會舉辦「生態捍衛戰」的籌款活動,多年以來都是野外定向,可是去年開始受疫情及限聚令影響,再加上希望大家關注行山熱潮帶來的垃圾問題,故今年定為線上及線下結合的淨山活動。Kami分析,疫情下多了人上山避疫,但部份人懷着「行商場」的心態行山,仍離不開凡事追求方便的習慣,如常地用紙巾、濕紙巾、買樽裝水,甚至到山上吃外賣,有些人也隨便遺棄垃圾,以為大自然中自有人會替其清理。長春社發展經理凌慧芬(Lingli)說,「其實垃圾問題唔可以單靠政府管理人員去做,有啲山路仲非常崎嶇,佢沿路幫你清理係好辛苦,再者係責任問題,行山人士本來就應該帶走自己垃圾。」
長春社於今年的「生態捍衛戰」,定了7至8條路線,淨山活動為9月至11月。除了優先場的茅坪路線外,更有獅子山、山頂、龍虎山松林炮台、柏架山及釣魚翁。是次活動結合線上線下,長春社會為參加者提供淨山手冊,包括路線資訊、注意事項及相關的文化歷史資料,鼓勵有心人組成不多於4人一組自發淨山,而參加者可以將淨山成果拍照紀錄,再發給長春社。透過執垃圾活動,Lingli說:「希望參加人士可以思考這些垃圾是否真是垃圾,又或者可以再用以至回收,而這些垃圾又能否有替代品,以達致源頭減廢。」淨山活動除了實質清潔郊野外,更重要是可以起教育及帶頭示範作用。Kami說,「你一路行山一路執垃圾,其他人睇到都會欣賞。起碼下次會諗自己唔會掉先。」她指,要減少山野垃圾,除了環保團體外,個人力量也很重要。為答謝有心人前來參加,長春社特意設有一些有獎的線上小任務,如創意貼文獎及環保獎等,得獎禮物包括能量飲品以至運動用品現金券。

Kami不諱言環保教育難做,這也如實地反映在數字上,香港人均棄置量在10年間不跌反升,但Kami說總要繼續做,「咁冇架,做環境教育都係循循善誘……可能你講到第十次佢咪會聽囉。」面對排山倒海的垃圾,形勢艱難,但深耕細作下,無痕山林的意識或能如藤王的藤蔓一樣蔓延開去,遍地開花。
淨山小貼士
行山體力消耗大,清理時請量力而為。 |
宜穿着輕便的行山裝束,長袖衫及運動長褲,並帶備口罩。 |
因應天氣及個人需要,自備防曬、防雨衣物,如帽、手袖、風褸、雨具、自備天然驅蚊劑及行山杖。 |
為免割傷,切勿清理玻璃碎、瓦片碎、光管、燈泡等鋒利及易碎品。 |
請按乾淨程度判斷垃圾能否回收,如可回收,則應撥走污物,包括泥土、葉、污物,倒清液體並簡單沖水,再帶回市區。 |
如未能判斷玻璃樽內的液體是什麼,基於衛生理由,就不要觸碰。 |
資料來源:生態捍衛戰淨山手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