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行山鞋關鍵字

鞋你就買得多,但對於行山鞋你又有幾熟悉?五個行山鞋關鍵詞,課金前必讀!

1. 大底(Outsole)

大底亦即鞋底,不同品牌會選用不同的大底,有的會開發自家的大底,有的則會選用其他公司的,就例如不同品牌都會選用Vibram的Megagrip鞋底,此鞋底更有「黃金大底」或「V底」之稱,其抓地力有口皆碑,受到不少山友青睞。

2. 中底(Midsole)

中底是大底之上的一層鞋底,品牌會因應功能需要,將之加厚或減薄,主要作用是吸收運動中的震盪力,減輕雙腳負擔。

廣告

3. Drop

即鞋前掌和鞋跟高度的差距,差距大的稱為High Drop,概念近似高跟鞋,差距小的則稱為Low Drop,如前掌及鞋跟的高度一樣,則是Zero Drop。有文章指Low Drop或Zero Drop可訓練前掌甚至中掌落地,有專家指可改善跑姿,並減少用家依賴鞋子,從而訓練腳部肌肉,但亦有調查指,用家未必能適應改變肌肉的運用,而增加受傷機會。另外,有研究指High Drop的鞋跟位置較厚,用腳踭落地時可增加緩衝並提高保護,但用家可能會更依賴行山鞋,而落地的震動亦會直接傳去膝蓋,增加膝蓋負擔。

4. 開鞋

行山鞋通常要「開鞋」,建議用家真正上山使用前,先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數次,走一段距離,輕鬆的石屎路或山路也可以,「開鞋」後,鞋的「大底」才可以發揮到100%的抓地力,鞋身亦會稍稍軟化而變得更合腳。

廣告

5. 跑山鞋Vs行山鞋

兩者最大分別是鞋面,行山鞋鞋面「較硬淨」,跑山鞋鞋面則較軟身。當用家落地時,如果鞋面較堅挺,鞋身就較能全面包覆雙腳,減低扭傷機會,所以行山鞋的保護性較跑山鞋佳,但跑山鞋的鞋面及鞋底較軟身,用家穿着感覺較靈活舒適。但其實一雙鞋子並沒有規限用途,跑山鞋也可行山,反之亦然,端看用家的行山習慣及穿着感受而作出選擇。

記者:任盈、塵軍停

攝影:華嘉昌

【相關文章】行山鞋點揀好?Joyee Walker:3大要點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