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生態展移師科學館 延續業餘博物狂熱

在現今社會,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生態知識,不但可以上網找資料,更有大量書籍圖鑑可以參考。但如果你是一位於19世紀、遠渡重洋來到香港的西方人,對本地生態一無所知,你又會如何開展探索旅程?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於去年舉辦生態展「牠它他的生態半部曲」,由開埠初期說起,講述業餘博物學家對本港生態紀錄的貢獻。今年展覽則移師科學館,更加插了21位當代業餘博物學家的故事。到底本港的動植物紀錄是如何一點一滴地累積?今次展覽將作詳細介紹。

記、攝:華嘉昌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生態展「牠它他的生態半部曲」,由開埠初期說起,講述業餘博物學家對本港生態紀錄的貢獻。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於去年辦舉生態展「牠它他的生態半部曲」,今年再接再厲推出同名展覽,並移師科學館舉行,不但場地更大,內容更豐富,而且還加入多位當代業餘博物學家的故事。無論你有沒有去過之前的展覽,今次的第二彈都會令你耳目一新。

廣告

為什麼要以「業餘」的博物學家為題,而不是探討專業的生態學者?原來早期在香港進行博物學工作的人,很多都是業餘身份,他們可能是軍人、商人、醫生、作家或其他官方人員,或是基於工作需要,又或憑着個人熱誠,投身博物研究,為本港的動植物和生態作出珍貴紀錄。

今次的展覽分為五個章節,包括:「小島初見」、「植物的脈絡」、「書寫自然」、「牠它他的守護者」及「我們業餘博物學家」。由19世紀開埠初期的業餘博物學家,一直講到現今香港的自然愛好者,由歷史人物到現代人物都包羅其中。

歷史資料紀錄你所不知道的香港

今次展覽展出不少重要的展品,這些展品都紀錄了早期香港風貌和自然風光。當中包括西方紀錄香港的第一張西洋畫《香港的瀑布》(1817,複本),這幅畫作的主角,就是位於香港島瀑布灣的瀑布,這不但是紀錄香港風景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對於西方航海家而言,這代表香港是個擁有淡水資源、可作補給的地方。

第一張紀錄香港的西洋畫《香港的瀑布》,是對於香港的重要地理描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你可能知道蘭桂坊是香港的夜蒲熱點,酒吧林立,每年吸引不少遊客遠道而來。但原來蘭桂坊的前身是香港三大花園之一的格林堤園(Green Bank),為西方商人運送植物時重要的中轉站。當然不少西方商人希望在遠東搜羅有價值的植物,尤其是茶樹,將其運往歐洲或其他英國殖民地。可是長途運輸極為困難,不少植物未到目的地已經死亡。因此,格林堤園就成為重要的中途站。後來商人布蘭(C.J. Braine)希望將花園賣給港府,但遭港府拒絕,因此在1861年格林堤園被拆毀,後來則發展成今日的蘭桂坊。

廣告
蘭桂坊的前身是香港三大花園之一的 格林堤園(Green Bank) 。
早期業餘博物學家約翰·艾爾所畫的香港茶。(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教師發現香港獨有種  靠紀錄守護香港郊野

在「牠它他的守護者」章節中,展覽就提到在聖類斯中學任教的鮑嘉天神父,鮑嘉天神父不但在1984年重新發現一度被視為已滅絕的盧氏小樹蛙;更於1987年,在喜靈洲發現香港獨有種鮑氏雙足蜥。這些物種的發現對保育環境舉足輕重,例如發展赤鱲角新機場時,如何保育島上的盧氏小樹蛙就成為爭議焦點。近年政府推出明日大嶼願景填海計劃,由於鮑氏雙足蜥的棲息地正位於填海地點附近,其存亡備受關注。鮑嘉天不但是神父、重要的生物發現者,更是一名中學教師。他製作了大量生物標本用作教學用途,今次展覽就展示出多個標本,包括蛇骨、鳳頭鷹、猴骨及金腳帶。

策展人鄭頌賢正在介紹博物學家之間的關聯。
廣告

誰是博物學家? 人人都是業餘博物學家

展覽的最後部份,展出了21個當代業餘博物學家的故事,當中包括為人熟悉的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作家及畫家葉曉文及台灣作家劉克襄等。他們都可能各有專業,正職工作未必跟生態有關,但因為對大自然有熱誠和抱負,所以投身成為業餘博物學家。到底怎樣才算是業餘博物學家?要成為一個「學家」,感覺上門檻很高。是次展覽的策展人鄭頌賢就表示,他們無意為業餘博物學家下一個定義,不想說誰有資格誰沒有,反而希望收錄更多人物故事。展覽最後,亦收錄了一位年僅11歲的小學生張顥霖的作品。他年紀輕輕就開始作生態紀錄,還用畫筆跟相機紀錄了不少雀鳥。「我覺得佢有博物學家的精神,就已經係業餘博物學家。」策展人鄭頌賢如是說。生態紀錄平台iNaturalist的出現,更大大方便了公眾參與生態紀錄。一般市民都可以很方便地將生態紀錄上載到iNaturalist,而且可以即時得到其他使用者的回應。展覽中提及的21位當代人物之一的蜘蛛專家招浩懷,就曾在iNaturalist協助辨識超過兩萬項物種。

策展人鄭頌賢認為,只要有博物學家的精神,就是業餘博物學家。

或者我們每一個人都為生活奔波勞碌,但忙碌的同時,都可能有一顆嚮往大自然的心。現今科技及網絡發達,我們未必有高超的畫技,但我們可以用相機記錄生態,用iNaturalist或社交媒體上載紀錄,為生物學的發展出一分力。我們未必有遠大的志向,要成為一位學者,但就如電影《靈魂奇遇記》所說,我們的生命中充滿火花,或許只是生命中微小的事物,可能是河邊的一棵蘭花,又或者是恰巧飛入家中的一隻飛蛾,就是燃亮了你生命的火花。

每位當代餘業博物學家都有一個小木箱,介紹他們的故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展覽名稱:牠它他的生態半部曲

主辦單位: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香港科學館

展覽日期:2021年3月19日 – 2021年4月14日

地點:香港科學館地下展覽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