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尖沙咀打滾了四百多年。」細葉榕自豪地說。「他們手握柴刀偷偷肢解我的家族,我們的命運將何去何從?」土沉香如此慨嘆。為什麼樹木都懂得說話?原來這些都是《樹致》的內容。《樹致》是伴隨着藝術展「此地是朵泥」所創作的小誌。THE DOOOR arts space策劃展覽「此地是朵泥」,在尖沙咀鬧市中的舉行,是次展覽以樹木為題,透過立體故事書及紙雕等形式,跟大家訴說香港市區樹木的故事。
記、攝:華嘉昌
THE DOOOR arts space的藝術計劃《再發現.尖沙咀》,每年有不同主題,策展人希望透過計劃,發掘更多有關尖沙咀的故事,以展覽、工作坊及公眾活動等不同形式向公眾展示。今年他們和藝術家劉銘鏗(人稱神父)合作,以樹木為題,取名「此地是朵泥」,除了取英語Story的諧音外,更想籍此表示泥土和樹木的關係。
「我已盡了力,實在沒信心照顧好依靠我而生存的樹木。」這是神父為展覽,而所寫的一首詩的其中一句。如果泥土會說話,她會不會為死去的樹木自責?人們對土地有情,甚至覺得需要守護土地;如果反過來,土地想的是不是都一樣?香港的土壤不但養育了香港人,還有無數動植物。樹木依賴泥土而生,香港市區就有超過200萬棵樹木。「此地是朵泥」的創作者走訪尖沙咀市區,選出了12種常見樹木,跟大家說說她們的故事。
立體書內容活潑 樹木親述感受
整個展覽包括多個不同作品,場地中央擺放了4套的立體故事書。立體故事書歡迎參觀者親手打開,隨着書本打開,故事中的樹木和動物就會活現眼前。神父在創作故事書時,選擇了寓言故事的形式,將樹木、動物、甚至垃圾桶都人格化起來,親自訴說他們的故事。例如:樟樹會跟你說,擔心自己的氣味不好,因此不受歡迎。榕母管薊馬因為害蟲的身份,無處容身,幸得榕樹接納,所以世世代代都住在同一片葉上面。垃圾桶默默地站在朴樹的身邊,觀察她一年四季的變化。對。在神父眼中,不但樹木、動物有生命思想,就連垃圾桶都有他的角色、有他的想法。可能他對環境的觀察,對人們還要深刻。神父創作的立體故事書,畫風可愛活潑,文字不多,十分吸引小朋友閱讀,亦是學習生態知識的好素材。




花半年資料搜集 《樹致》風格獨特
這些故事不但依據豐富的生態知識來創作,還有策展人的實地視察。當策展人黃穎彤(Ella)和林歡曉(Idy)來到海防道時,就觀察到樟樹的樹洞上住了一隻亞歷山大鸚鵡。她們亦順理成章地將在社區的所見所聞,放入創作之中。在準備展覽過程中,她們前後花了大半年時間作資料搜集,參考了不少學術文獻、影片及圖冊等。雖然她們參考了大量資料,但她們沒有將艱澀沉悶的內容照本宣科,反而以藝術手法,將生態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相關的小誌《樹致》亦貫徹了活潑生動的風格,由插畫家賴美好負責平面設計和插畫,讓樹木親自說自己的故事。《樹致》的設計亦十分特別,由18張大小不一的紙,用一口釘釘裝而成。策展人表示,她們認為每棵樹都有獨特性格,適合用不同尺寸的紙和設計來呈現。《樹致》不但是免費派發,更可從網上下載。
發展下成犧牲品 作品悼念亡樹
整個展覽除了立體書外,還包含最大型的作品紙雕、裝置和書法等。這裏有比較抽象和悲傷的作品。例如其中一件作品,記者覺得似是很多樹根由天花吊下來。策展人Ella和Idy解釋,這其實與尖沙咀1881 Heritage有關(下稱1881)。1881前身為水警總部,未發展成地產項目前,是一個滿佈樹木的山頭,有過百棵有逾70年歷史的榕樹、朴樹和樟樹。可惜一切都已不再存在,這可說是一份悼念之作。另一份作品上,我們可以找到一首詩,節錄如下:「她/命名了/一個港口/她的命/跟這個港口/連成一體/擁抱悲傷的/過去/期待更強的/未來」。這不但是悼樹木的傷悲,亦是訴說這個城市的命運。




「此地是朵泥」除了有展覽外,還包含劇場、工作坊及社區導賞等活動。展覽雖然因疫情而曾暫停開放,但已於2月18日重開,展期亦會延至4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