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火山林》由2014年創刊至今已6年,6年來出版共31期,趁今年快將結束,我希望藉此機會回顧一下這段日子及總結我們的工作。
風火山林行山隊於2013年成立,於翌年創辦《風火山林》,最初為月刊,每月出版一期。初期內容主要為本地行山路線及風景介紹,為行山隊附屬刊物,並沒有人物訪問和專題報道。機緣巧合下,我們於2015年轉型,開展了專題報道的方向。多年以後,幾篇引起關注的報道和文章,我依然記憶猶新:《行山中伏手冊》用輕鬆幽默的手法,訴說行山的苦事;《溯澗有罪?》探討溯澗和集水區法例的衝突;專訪山野女生和山野男生,引發大眾對行山文化的反思;《城門膠粒之謎》中,我們揭發香港槍會的射擊廢物污染水塘,槍會事後更被當局檢控。
《風火山林》的出版一直以來都面對不少困難,長久以來人手不足,令每一期的出版工作都殊不簡單。今年正值疫情爆發,行山隊自2月起已經暫停所有公開活動,何時復辦行山團,還看疫情發展。雖然今年公開行山活動不多,卻令我們有時間重新整理《風火山林》的版務,包括:一、重新設計網頁,令讀者更容易找到需要的內容;二、重新設計社交媒體版面,令版面更吸引,同時致力改善帖文內容及設計;三、將內容創作分為8個範疇,專工專責;四、開拓寄賣點,現時全港已有5個寄賣點,分佈港九新界;五、開拓廣告收入,令本刊發展更為健康。今年中有新成員加入我們的大家庭,為我們注入新動力及新思維,推動本刊作出不少改變,希望我們能夠持續進步,因應多變的環境,繼續發展。
有部份讀者由創刊初期已一直支持,實在無以為報。本刊一直以非牟利形式為山友服務,最初我們設計的售價完全沒有盈利空間,之後遇上印刷費和郵費上漲,就出現「賣一本蝕一本」的情況,當時真的手足無措,後來稍微增加售價,才能舒緩問題。文字有價,一直以來我很希望可以回饋內容創作者,可惜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只能提供微薄稿費予專欄作者,其餘主要成員皆為義工,用自己工餘時間投身出版工作。由記者、攝影、編輯、校對、排版、美術以至銷售等等繁瑣的工作,僅由幾位義工負責,對於同工們一直無私付出,確實再一次無以為報,我代表《風火山林》向同工們致敬。
華嘉昌
原文刊於第32期《風火山林》 2020年12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