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香港人都厭倦城市生活,反而希望重投農村生活,享受種田慢活的樂趣,可惜自上世紀末,本港農業已經息微,不少鄉村都破落荒廢,想歸園田居也不容易。長春社和香港鄉郊基金於2017年開始,在荔枝窩進行復耕、保育和鄉村復興工作,合作項目名為《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下稱協議)。一如以往,今年荔枝窩舉行農樂節,希望公眾可以參與其中,與農同樂,了解荔枝窩的農業之餘,可以一同分享秋收成果。可惜今年正值疫情爆發,主辦單位唯有搞搞新意思,將活動分為網上節目及在地活動兩部份,希望公眾依然可以樂在其中。
記、攝:華嘉昌
復興保育 為鄉村注生機
「荔溪抱川流笑送丁年奔異國,枝葉散花香呼還銀髮錦華堂。」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走到荔枝窩村口的牌坊時,就將牌坊上的對聯讀了起來。「我們選擇荔枝窩是有意思的,因為你可以從對聯上看到,荔枝窩人出來謀生並不是永遠離開,他們希望衣錦還鄉,想回到荔枝窩終老。」林超英強調,整個《協議》項目,除了希望復耕和保育,他們亦希望可以幫助鄉村復興,令荔枝窩成為適合安老的地方,讓老村民可以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養老。

雖說林超英的其中一個願景是希望荔枝窩適合安老,但不代表荔枝窩是一條老人村,反而我們可以在村入面看到不少年輕人,他們有的在進行生態考察,有的進行農務工作,有些做藝術創作。原來《協議》先向村民租用農田,部份由《協議》自行打理,部份則交給其他農友,因此吸引不少立志務農的年輕人搬入荔枝窩成為這裏的新居民。「而且是女農友比較多!」林超英指出,雖然務農是體力化工作,但這批年輕人當中,女性卻佔大多數。

要幫《協議》打理農田並不簡單,有機耕作只是基本功,他們還會要求除草的時候保留水蕨等珍稀植物,他們亦會建議農友種植一些蝴蝶寄主植物和蜜園植物,以增加物種多樣性。到收成時,他們都會要求農夫保留一些作物,以供雀鳥等動物食用,以收保育之效。長春社保育經理吳英嬋博士坦言,《協議》的確對農夫要求多多,他們要聘請農夫都並不容易,但她相信參與計劃的農夫都有共同信念,希望透過農耕達到保育效果。農夫Andrew就是其中一名參與計劃的年輕人,他當農夫一年多,每星期有大約兩至三天在荔枝窩過夜。他笑說當了農夫之後,手多了很多繭,「因為最近疏苗,所以連Apple ID的指紋功能都用唔到,Payme都用唔到,開電話都要入密碼。」可見農夫的工作非常辛勞。但他說農耕有很多趣事,尤其每次辛勞過後,看到農田旁邊的一棵美麗的五指毛桃,就覺得心滿意足了。


田邊尋蛙 品嚐在地農產
市民未必有機會拋開市城生活,到鄉郊種田,但可以在農樂節期間,了解鄉村生活和支持農夫的工作。今年農樂節以「荔水滺滺」為主題,除了一些在地的活動外,還會舉辦一些網上節目,包括生態小教室及田野音樂會等等。如果大家有機會到荔枝窩,不妨參與他們的農墟及農地導賞等活動。其中一個老少咸宜的活動就名為「荔的蛙聲」。主辦單位在荔枝窩不同角落播放一些青蛙叫聲,只要你找到叫聲來源,就可以得到屬於該種青蛙的印章,集齊8隻青蛙,還可以換取小禮品一份。

來到荔枝窩除了郊遊玩樂,不得不提的就是品嚐在地出產的農作物,他們以收成製成洛神花茶、洛神蜜餞、炒米茶及檸檬乾等等多種產品,洛神花茶清甜消暑,炒米茶則驅寒暖胃,品嚐過的朋友都讚不絕口。在地出產的農產品不但新鮮健康,而且對生態友善,是城市少見的美食。
自然藝術 田野生態為題
農樂節是結合農耕和藝術的嘉年華,今年他們更邀請到Suzanne、Benjamin和Dexter三位藝術家為荔枝窩創作田邊藝術展覽。其中Dexter的作品《賞蜻蜓》是用當地木材製成蜻蜓的身體,以荔枝窩常見的銀葉樹的果實來做蜻蜓的眼睛,選材方面極有心思,而且還在木材上刻上有關蜻蜓的中文詩句。「其實好多詩句都有蜻蜓兩個字,但我最深刻的詩句是沒有蜻蜓兩個字:『碧玉眼睛雲母翅,輕於粉蝶瘦於蜂。』簡單兩句已經形容蜻蜓的外貌,令我想像到蜻蜓係好靚嘅昆蟲。」Dexter表示,蜻蜓和田野是密不可分,蜻蜓能夠代表一個地方是適合耕作,而田野亦非常適合蜻蜓生活。他希望大家到農村遊覽時,都多多留意身邊的小動物。
今年農樂節於12月5日至13日舉行,田邊藝術展覽的作品將展覽至下年1月底,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詳情請留意《荔枝窩農樂節2020》Facebook 活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4078914014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