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山友們不是下海就是溯澗,還記得初初接觸溯澗,就幻想可以一年內完成九大石澗,時至今日,已經過了7年,不但沒有完成,連完成了幾多條,也沒有仔細去數了。人們初初接觸新事物,總是充滿熱情,對之非常感興趣,甚至會訂立一些目標。這些熱情與目標,在山友之間就十分明顯,諸如香港三尖、四大考牌路線及香港50山等等,一個又一個系列,令人有集郵的慾望。有些人可以持之以恆,但有些人就欠缺耐力去完成。
我初初學習蝴蝶攝影,就希望將香港200多種蝴蝶都紀錄下來,曾經為了一種蝴蝶多次上山,卻屢尋不獲,如果見到其他朋友成功找到,就有一種人有我無的失落心情。這種感覺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沒有了,對於是否找到一種蝴蝶已經不太執着。我會反問:「影到又如何?影不到又如何?」蝴蝶給一個人影到,或者給100個人影到,對蝴蝶本身並無影響,甚至如果人類從來沒有發現過蝴蝶,牠可能會活得更逍遙自在。
那麼我追求的事,對世界又有何意義呢?是不是只是為了個人慾望?是不是只為了打卡呃Like?這類迷茫的狀態我稱之為「熱情樽頸」。熱情出現樽頸,是基於看不到事情的意義。
意義的問題可以延伸至所有目標,例如攀過香港所有山又如何?登過全香港的島又如何?完成100公里的比賽又如何?甚至攀過世界最高峰又如何?完成目標當然滿足,但放眼於更大的意義層面來說,可能都是虛妄。
我們當然都會追求成就,亦想完成目標,但真正的意義未必在於達成目標,可能在於過程。同樣是影一隻蝴蝶,每個人拍出來的相片或許都差不多,但每人的經歷都不一樣。攀過萬水千山才尋獲的喜悅,旁人不能夠體會,亦非一張相片能夠表達。事情的意義本來就是艱深的課題,我們追求的可以是對個人的意義,或者對世界的意義。同樣是跑山,有人為了健康而跑步,有人為了追求比賽的名次;同樣是生態攝影,有人純粹為了欣賞自然之美,有人為了生態保育。每人的心態不同,目標不同,事情的意義亦見不同。要保持熱情,就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經歷過熱情的樽頸,只要沒有放棄,你會對熱忱之事更加肯定,亦會更加了解自己。
華嘉昌
原刊於《風火山林》第三十一期 2020年8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