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說說處理屍體

近日不少喜歡生態的朋友都在討論一個名為「生命之末」的蝴蝶標本展。標本展舉辦的地點位於深水埗大南街、深受文青歡迎的生活選物店Storerooms。據展覽介紹,展示的蝴蝶標本由本港標本師在外地學成後、回港開立的Terra House所製作。蝴蝶的屍體從非洲及南美等地運到香港,然後由標本師製成標本,並在本港出售。展覽標榜所有蝴蝶屍體皆為自然死亡。我幾日前就參觀過這個展覽,亦閱讀過有關標本師的訪問。

●標本展引起的爭議

直到今日,我讀到一篇《明報》的報道,題為:「養蝴蝶 買標本 賞蝶變成殺蝶」。報道中訪問多名蝴蝶專家及保育工作者,矛頭直指有關標本展。報道中提到專家質疑出售的蝴蝶標本是不是真正的「自然生亡」。在戶外自然死亡的蝴蝶難免會殘缺、褪色,並不適合製作成觀賞用的標本,一般觀賞用的蝴蝶標本都是工廠式製作,蝴蝶被餵養及殺死來做標本。

一般人對標本和標本製作都會感到陌生,作為一名蝴蝶愛好者及曾經製作蝴蝶標本的人,我可以為大家說明一下。我的理解是,標本製作的目的可大致分為科研用途及觀賞用途。很多人覺得香港缺乏本土標本師,但其實會製造標本的人不少,主要分為專業和業餘。部份業餘愛好者會收集野外動物,但很多時他們都是以自己的寵物作為製造標本的對象。例如餵養一隻甲蟲,牠死後你希望保留屍體,有部份人會選擇將寵物製成標本;而專業的標本製作者大多以科研為目的,他們可能會捕捉野生動物來製作標本。一般來說,我們只會接受因為科研目的而殺死動物做標本,如果是為了製作觀賞用的標本而殺死動物,這是被視為不道德。科研用的標本和觀賞用的標本,在製作工藝和要求上都有不同。科研用的標本強調保留生物特徵,製作方法和標籤方法都非常嚴謹;而觀賞用的標本則較為注重美感。大家去旅行的時候,不難在手信店買到觀賞用的標本。

●真的自然死亡嗎?

我初初接觸「生命之末」這個展覽,給我的印象就是展覽地點很文青;標本師很靚女;相關的訪問都很高雅。《明報》的報道令人質疑這一切美好的背後是不是殘酷的現實?到底「生命之末」展覽的標本是不是自然死亡?我不希望在沒有實據之下指控別人。在戶外自然死亡的蝴蝶,都有可能保留完整的身體及鮮艷的色彩,只是機會比較小,我就曾經在香港市區收集過幾隻完整而鮮艷的蝴蝶屍體。但如果有非洲或南美的機構跟我說,可以提供大量、完整、「自然死亡」的蝴蝶屍體,我是不會相信的。

●屍體與牠們的故事

就如標本師所說,每條屍體都曾經有生命,我覺得每件標本都應該有自己的故事,例如我在公司平台發現的統帥青鳳蝶、選擇在我睡房窗台上結束生命的綠鳳蝶、在兵荒馬亂的銅鑼灣街頭死去的藍點紫斑蝶,這些我製作的標本,我知道每一隻蝴蝶的來歷和故事,但來自南美的一具屍體,對我來說只是藝術品的原材料,而沒有其他的內在意義。

●標本就是介入自然

在香港製造標本有幾點需要注意,首先並不是任何地方、任何物種的屍體都容許被收集及製成標本。野外郊遊的守則有所謂「Take nothing but pictures」,意思為任何東西都不應被帶走,包括屍體,而在郊野公園收集屍體更可能觸犯相關法例。第二是有關物種,一些被法例保護的物種例如裳鳳蝶及金裳鳳蝶等,若市民收集及管有是犯法行為。

即使不違反法律,這不代表製作標本沒有道德問題。我們選擇動物為寵物去餵養,我們選擇動物為食物去殺害,到動物死後我們可以選擇製不製成標本。以上都只是人的選擇,不是動物的選擇。如果一個你心愛的人,在年輕貌美的時候死去,你會不會將她製成標本,永遠放在家中觀賞和留念?這個想法好像有點變態。動物死後可能會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又可能在自然環境中降解,如果我們要介入這個自然循環,我認為必須要有強烈理由,每收集一具屍體之前都要仔細想清楚。嚴謹的態度是必須的,因為製作標本就是處理屍體。 

//文:華生

2019年秋季在市區遇到的完整蝴蝶屍體。
2019年秋季在市區遇到的完整蝴蝶屍體。

【相關訪問及報道】

(1)凝住時間 推動保育 動物標本 無聲訴說生與死:https://jump.mingpao.com/……/1599115011112/daily-tips-

(2)動物標本師GUTZ:「做標本時,會產生一種默禱感。」: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682740765922378

(3)養蝴蝶 買標本 賞蝶變成殺蝶:

https://news.mingpao.com/……/%E7%B6%A0%E8%89%B2%E7……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