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山幪面俠──疫情下守護香港郊野
武漢肺炎疫情升溫,不少人選擇上山避疫,卻迫爆各大行山熱點,靚景名勝人滿為患:魔鬼山要排隊下山,千島湖清景台一個小小山頭迫了過百人,不但增加傳染風險,部份行山人士更遺下不少垃圾,甚至隨意丟棄口罩。平常的愛山之人搖身一變,變成淨山幪面俠,在疫情下帶上口罩,俯身清理郊野垃圾,希望盡一分力還青山本色。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與行山KOL合辦淨山活動,希望教育大眾抗疫行山不留痕。近期越來越多山友自發上山執垃圾,但其實本港亦有義工團隊一直以來恆常舉辦淨山活動。清徑先鋒自2016年成立,成員超過600人。創辦人李正(Terry)對越來越多有心人參與淨山,感到「鼓舞到不得了」,他希望亂丟垃圾的文化可以慢慢得以改善。疫情嚴峻,山友到底有沒有方法可以安全地行山抗疫?行山達人兼化學博士K Kwong決定贈大家兩句,傳授疫情下安全行山小貼士。
記者:任盈、梁慧琳
攝影:梁遠逸、華嘉昌
郊野公園是香港市民行山抗疫的後花園,但近日不少郊遊人士亂丟垃圾,破壞環境,行山專頁「香港山女」版主山女聯同綠色和平,於3月初在大帽山郊野公園合辦淨山活動,參加者由大帽山茶水亭舊址,前往大帽山郊野公園中心,經大帽山道前往妙高台,再於附近山徑清理,步行約9公里,共收集約32公斤垃圾。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Tom)是今次活動的策劃人之一,他希望市民使用郊野公園時要負一定責任,最基本就是不留痕,帶走垃圾。他指出,雖然這次行動中沒有拾獲太多口罩,但亦找到一些抗疫用品垃圾,包括消毒酒精紙巾及口罩包裝等,他擔心這些含塑膠的廢物難以分解,有機會被動物吞食,甚至成為山火蔓延的助燃物,往後變成微膠粒,影響水質生態環境,禍害不容忽視。他建議行山人士應以源頭減廢為原則,包括減少購買樽裝飲品,自備水樽,購買電解質飲品可選擇沖劑裝,以及減少購買即棄包裝食品。他鼓勵行山人士可以更進一步,自發清理山野垃圾,但需量力而為。
- 垃圾量增怪罪KOL?
近年不少山系網紅興起,有的介紹行山路線,有的愛上載「打卡位」,鼓勵更多人郊遊,有些人會抱怨這些網紅,間接令郊野產生更多垃圾。山女可以說是首當其衝,她主要是寫路線介紹,現今已撰寫超過100條路線。她無奈稱,早於兩三年前行山熱潮興起時,已有網民着她不要再介紹路線,怪她間接令山頭迫爆,但她解釋,多人行山其實不是問題,觀乎日本、台灣同樣有許多人熱愛行山,但當地山徑的垃圾不多,「歸根究柢是港人保育意識不高。」所以她在介紹路線時,會盡量加入環保訊息。另一行山專頁版主Melody亦指,問題在於山友公德心,「無可能限制別人介紹行山好去處,唔介紹唔代表會少人去,教育大家反而仲有效。」因此,她上載行山相片時,會hashtag環保訊息,例如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及源頭減廢等,務求令大眾提高保育意識。
山女一直保持神秘身份,這是山女首次現身並自發舉辦清潔郊野活動,激發她的只因兩個字:「太嬲」,但她亦對抗疫行山熱潮表示理解。她指現時政府關閉多個娛樂設施如游泳池、運動場,再加上逛商場風險很高,市民也未必有消費意欲,「冇選擇下,唯有上山對抗肺炎。」她曾參與淨山活動,但並不算恆常執垃圾,惟今次眼見郊野垃圾在短短一兩個月間暴增,她決定出手淨山。當日她負責清理煙蒂,拾到1,562個煙蒂,「煙蒂不但有山火風險,它的體積亦非常細小,而且難以分解,會一直存在。」採訪當日,Melody亦非常落力,驟見她原來是熟手技工,彷如裝了雷達,迅速發現垃圾,即使它藏於隱閉地方,都能準確無誤地掌握其位置,不惜入石隙,誓要清除垃圾,投入到手袖黏了細小葉子也不察覺。總結以往經歷,她眼中較特別的垃圾,包括尿片、保鮮袋包裝的尿等,她卻不嫌棄,「做得幾多得幾多。」
- 介紹路線不忘講環保
山女現時雖暫停撰寫專欄,但仍有Facebook專頁,目前有近2萬Like。突如其來的行山熱潮,是危,也是機,她希望可以趁大家關注之時,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同時身體力行,大力宣傳環保及清潔山徑的意識。Melody則是一位園境設計師,亦是一名登山愛好者及兼職模特兒,Instagram帳戶有過萬名追隨者,她發揮其知名度,參與及籌辦活動,讓大眾意識愛護大自然的重要性。2018年至今,她辦過數次淨灘活動,這次參加活動,同樣是想集合各方力量,讓山野不留痕的議題,得到更廣泛關注。
是日的另一參加者Iris,自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後,積極參與淨山,「見到山上多垃圾,會感到失落,執完乾淨返,會有滿足感。」不過有次經歷不太愉快,當她一邊撿拾垃圾,遊人在她面前丟垃圾,還說聲:「唔該曬你。」令她十分無奈。即便如此,如果日後有團體舉辦淨山活動,她也會參與,或者行山時,會自備工具撿垃圾,「好少執到好重嘅垃圾,唔會增加負擔,行慢啲當睇風景囉。」
- 義工隊見證垃圾增多
眼見滿山垃圾,不少山友都自發出動淨山,但其實有義工團體多年來默默耕耘,恆常清潔郊野。清徑先鋒自2016年末開始,逢星期二、星期日出隊,到全港九新界不同山頭執垃圾,見證着疫情前後山野垃圾量的變化,大概可以較客觀評論近期疫情下的現象。創辦人李正(Terry)自豪地說,「我們大概是全港唯一一隊有社團註冊、恆常出隊的清潔山野義工隊。」他是退休人士,自小熱愛行山,感恩山野帶給他很多很多的快樂,開展人生下半場時,他希望可以回饋大自然以至社會,所以創立清徑先鋒,現時會員逾600人,他亦自2018年培訓隊長,帶領其他隊員清徑。記者於3月17日隨隊清潔龍蝦灣郊遊徑,今次出隊約30人,最後拾得6公斤垃圾。隊員執垃圾時非常落力,甚至連部份陡峭的山坡都會一概清理。
近期行山熱門地點人潮如鰂,網上同時流傳多張山野垃圾的照片,甚至有口罩被丟在山徑中或掛在樹梢上。人多是否等如垃圾增多?Terry坦言不能很科學化作答,但感覺上是多了,他舉例指近期曾去千島湖清徑,「那天是平日,卻多人到不得了,幾乎要排隊上山,當日拾得62公斤垃圾,幾十個口罩。」他觀察到疫情下不只口罩,紙巾的數目也增加,他指資深行山人士多自備毛巾或汗巾,反映這陣子上山的多是新手,而新手往往保育意識不高,或會貪一時方便,隨手亂拋垃圾。
- 望劣質文化逐漸改善
雖然這陣子垃圾增加,但他們執垃圾的活動並非一時,已經密密執了逾3年。有時在一些行山熱點如嘉頓山,一上山就執到大量垃圾,垃圾量達過百公斤,情況嚇人,甚至要分幾次拿到山下。有時迎面而來的山友看到他們清徑,會嘉許他們,他們會把握機會,請求山友幫手帶垃圾下山,對方可能正在下山,故也樂意幫他們一把。Terry雖謙稱不夠權威去評論山友環保意識有否提高,但他指感覺上整體有改善,而且他的努力亦不會白費,「首先曾參與過我們活動的,一定不會丟垃圾,迎面經過的人亦會受到影響,都不會亂拋垃圾。」
疫情下造就奇怪現象,多人亂拋垃圾,也多人執垃圾,而採訪當天的垃圾量不算多,Terry指他得悉約兩星期前,曾有義工隊在此清理,已拾得10公斤垃圾。對於這麼多有心人自發去清徑,他感到極為鼓舞,「這正正是我的原意。」目前清徑先鋒有600多人,已暫停招收新會員,「我們不可能管理幾千人、幾萬人,除非我辦公司,但這並非我的退休生活所渴求的,我只是想推廣。」執垃圾不是一場比賽,「執晒所有垃圾係冇用㗎,不需要,也永遠不成功。只要個個都做我們做的事就可以,個個不做也無所謂,只要個個都不再亂丟就可以。」他很明白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很緩慢,他希望可以盡力去教育、宣傳、感染,慢慢令惡性循環減速,以至停頓甚至回帶。「可能我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但看到趨勢已很高興,現在我可以說看到了,多了人覺得執垃圾有意思,繼續執、繼續做,這才是我想看到的。」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三十期 202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