綑遊垃圾海岸──連島沙洲海廢調查
香港有超過200個島嶼及長長的海岸線。為感受山海之美,山友們不但會上山,還會出島,甚至綑邊、泳綑,探索奇妙宏偉的自然風光。綑邊,即是沿海岸線而行,漫步山海之間,可以說是欣賞美麗海岸線的最佳方式。可是如果有綑邊經驗的朋友都會知道,香港的海岸雖美,卻存在大量海岸垃圾,充斥不少沙灘、海灣及岩岸。今次我們將帶大家綑遊三個著名的連島沙洲,欣賞美景之餘,亦了解海洋垃圾如何破壞自然風光。
記者:華嘉昌
攝影:華嘉昌
****** ****** ******
什麼是綑邊?
綑邊意指沿海岸線而行,多會經過岩岸、海灣、海蝕洞及斷崖等等多變的海岸地形,綑邊時多需要攀爬岩岸,對於體力的要求較高,亦較危險。泳綑即綑邊配合泳渡,有需要時下海游泳,所需的技巧及難度更高。無論綑邊還是泳綑,兩者對體力、技術及經驗均有十分高的要求,行山人士需要留意天氣、風向、潮汐和水流等因素,新手絕對不宜自行前往。
****** ****** ******
玉桂山及鴨脷排近年成為文青打卡熱點,港島南線通車後,更加人頭湧湧。一般登山者可以由利東出發,直接起步上玉桂山(196米),然後從玉桂山的南面下山,走過充滿浮沙碎石的陡坡後,來到連島沙洲,再前往鴨脷排。我們今次決定綑遊玉桂山及鴨脷排的西岸,再經山線回程到利東。

就綑邊而言,這是一條比較人工化的路線,大部份難度高的位置都有前人設置木板、扶手及繩索等,大量輔助物大大降低路線難度。綑邊起點是利南道的盡頭,海灣工業中心的旁邊。我們一起步已發現一個大鐵桶在海中漂浮,立即拍照紀錄。是日陽光普照,風光明媚,我們沿海岸一直向沙洲前進,難度不算高。途中會到達一個打卡位,有一張刻上「我沒有敵人」字樣的鐵椅,相信是紀念劉曉波的藝術品。這段路雖然有幾個崖位,但都有前人設置的木板及繩索,小心通過即可。沿着海邊繼續前行,即可到達攀石場及沙洲。
接近沙洲時,我們已經發現不少垃圾,包括發泡膠、包裝袋、鋁罐及膠杯等等小型日常垃圾。來到潮人打卡勝地連島沙洲,垃圾問題更見嚴重,大量垃圾堆積在沙洲兩岸,各式各樣多不勝數,其中以塑膠為主。沙洲的形成是因為沉積作用,沙石被海水沖到海峽,慢慢沉積形成新的陸地,將兩岸連接。因此,不難想像垃圾也會被海水帶到連島沙洲,在此堆積,形成一個小小垃圾灣。真的難以想像,打卡勝地居然是個垃圾灣。

經過沙洲後,我們繼續綑遊鴨脷排西岸,往燈塔方向前行。這段路程比玉桂山西岸稍為容易,但亦不免需要攀爬。因為今日潮漲,所以有些岸邊路段未能通過,需要上山繞過斷崖。不久,我們就來到鴨脷排燈塔及小碼頭。藍天碧海下,小小的白色燈塔顯得非常漂亮,面前的大海一望無際。因為鴨脷排及玉桂山東岸的綑邊難度較高,所以我們選擇回程的時候上山,經山徑回到沙洲,因此只可以稱作半綑鴨脷排。到達沙洲之後,我們就爬上玉桂山。這段上玉桂山的路也不輕鬆,不但多浮沙碎石,斜度也高,但爬過這段路後,就會到達欣賞鴨脷排沙洲的最佳位置,整個鴨脷排盡收眼底。打個卡後,就可以由山徑下山到達利東。
馬屎洲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份,設有自然教育徑,亦是日綑邊的部份路線,遊人可欣賞奇岩怪石,了解香港地質。馬屎洲可以說是比較容易到達的沙洲,由大埔坐巴士或小巴到三門仔,走過一座小山,就可以到達連島沙洲。在三門仔村,更可以參觀漁民生活文化展覽閣及大埔地質教育中心,了解漁民生活及地質。一抵達三門仔村,我們就留意到海邊的垃圾,可能因為接近村落,有不少日常垃圾在海中飄浮。除了大量垃圾,還有帶有白色泡沫的污水,發出陣陣惡臭,我們拍照紀錄後連忙逃走。我們上山前往馬屎洲,中間路過的小山是村民土葬之地,有大量山墳。可能因為已進入夏季,亦可能因為山墳附近比較多垃圾和積水,此山蚊患非常嚴重。短短停留片刻已經體無完膚,因此建議各位山友要穿着長袖衫褲及做好防蚊措施方可前往。我們來到一個小山頂,此處有一個石涼亭,經此之後就可以落山,前往沙洲。
數年前曾到訪馬屎洲,當時馬屎洲有大量死魚,可能因為附近的船灣海的漁排有大量魚類死亡造成,令馬屎洲的衞生環境十分惡劣。幾年後重遊,已不見大量死魚,只有零星一兩條。此處的沙洲雖然也有垃圾,但不算特別多,主要以膠樽、包裝袋、發泡膠及鋁罐等日常垃圾為主。我們離開沙洲後,先遊東岸的自然教育徑,這部份輕鬆易行,垃圾也不算多,只是偶然會看到膠樽及玻璃垃圾,較特別的是中途看到一個被廢棄的雪櫃。我們來到自然教育徑的盡頭,之後的路相對難行,一般人會掉頭,原路離開。我們打算全綑馬屎洲,因此繼續沿岸邊前進。

來到馬屎洲盡頭,可遠望船灣淡水湖的大壩,旁邊就是八仙嶺全景,風光相當不錯。可是原來此處也是垃圾黑點,不但有大量垃圾,也發現另一台廢棄雪櫃。我們繼續行程,綑遊馬屎洲的西岸。是日潮漲,西岸難度比東岸高得多,雖然我們已選擇水位最低的時候通過,但通過牛寮下時也難免濕腳,需涉水而行。相對東岸,西岸是更嚴重的海廢黑點。我們在西岸海邊發現辦公室椅及沙發等家具,亦有漁網及鐵籠等捕魚用具,同時亦有建築廢料及木材。最令人不解的是,發現了兩支非常巨大的鐵柱,直徑約有半米,長度有5至6米,似是電塔或發射塔等大型建築物的部份,不知為什麼會被拋棄在海邊。雖然在馬屎洲的西岸可以欣賞到平靜的船灣海及八仙嶺全景,但垃圾如山卻令人心痛,亦可以說是地質公園的一個污點。我們涉水完成西岸的綑邊,回到沙洲,看到做遊客生意的婆婆及接載遊人的小船。品嚐過冰菠蘿之後,就沿原路返回三門仔村了。


長索可能是一條比較冷門的綑邊路線。長索其實是位於大嶼山陰澳對出的一個小島。和陰澳只靠一個沙洲相連,潮漲時沙洲會被淹沒。我們由欣澳地鐵站出發,沿海邊前往陰澳鹿頸村。陰澳最著名的當然是海上浮木。從前陰澳海灣被當作木材的海上儲存庫,有不少木材浮在海面上,現今雖風光不再,但依然可以見到海上殘留的木柱和浮橋。我們經過村落來到碼頭,就開始離開石屎路,沿海邊前往沙洲。一如以往,沙洲是垃圾堆積之地,膠樽、包裝袋及發泡膠等多不勝數。這邊的垃圾以簡體字包裝為主,也夾雜本地垃圾。可能因為馬屎洲位於香港的西部水域,較接近珠江口,因此來自內地的垃圾也較多。離開沙洲,我們就正式開始長索綑邊。

我們打算由長索的東面開始綑,由西岸回程。長索綑邊的難度不低,如果潮漲時綑遊,需要攀過多塊岩壁,幸好當日正值大退潮,因此可輕輕鬆鬆走在岸邊,免卻攀爬之苦。雖說可走在岸邊,但因為岩岸平日都會淹沒在海水之下,就算現時外露都難免濕滑,需要非常小心。我們走過幾個海灣和小沙灘,都發現不少垃圾,相信是潮漲時被海水沖上岸邊,主要為小型垃圾,包括膠樽、塑膠碎片、膠袋及包裝袋等,亦有一些比較大型的垃圾如竹枝和木材。其中一個海灣的情況特別嚴重,大量垃圾被沖到岸邊樹底,相信難以清理。雖然當日已是大退潮,但部份路段還是需要攀爬,崖壁上雖有繩索可供輔助,但如非必要都盡量不使用。我們來到長索的盡頭長索咀,這裏有幾個人在釣魚。在海邊的岩石縫隙中,有不少發泡膠。到長索必到的當然是長索燈塔。我們從岸邊山徑上山,很快就到達長索燈塔,這座廢棄燈塔編號為170,可以說是一個冷門的景點,當然要打卡。打卡後我們繼續行程,由西岸回程。西岸的路亦不難行,路程亦較短。垃圾的情況和東岸相約,不時會發現很多小型垃圾堆積。我們回到沙洲後就原路離開了。

- 結語:海岸垃圾僅冰山一角
根據環境保護署2014年的資料顯示,海岸垃圾只佔整體海洋垃圾的27%,即是大部份海洋垃圾是平日行山綑邊未能看到的。我們看到的垃圾山,原來只是冰山一角,而沿岸垃圾之中,塑膠就佔66%,發泡膠則佔約20%,兩者相加已佔上超過八成海岸垃圾。這亦符合我們觀察的結果。
此外,我們在長索發現不少印有簡體字的內地垃圾,而美麗海岸關注組主席李以強亦同意,不少海岸垃圾來自內地。李以強長期關注鴨洲和吉澳一帶的海岸垃圾問題,他估計香港的東北海域有約七、八成垃圾來自內地。而西部水域,李以強就提到大小磨刀洲。雖然大小磨刀洲的水域為海岸公園,但其實岸邊堆積了幾呎厚的垃圾,包括發泡膠及膠樽等,多年來沒有人清理。李以強指出,無論是海岸公園也好,地質公園也好,政府部門清理海岸垃圾時往往避重就輕,多遊人到的地方才會多加清理,有些地方就完全沒有人理會。
李以強認為,行山人士亦可為海岸清潔出一分力,他呼籲大家不要留下垃圾,甚至可幫忙清理垃圾。「呢個係互相感染的行為,如果其他人見到你執(垃圾),都唔好意思繼續丟(垃圾)啦!」山友們亦可從日常生活中入手,妥善處理廢物,並減少使用塑膠及即棄用品,源頭減廢,環境就會更美好。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二十八期 2019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