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們經歷了前所未見的行山熱潮。行山由老餅玩意,突然之間變成一件「潮事」。傳媒大力推廣,希望搭上潮流的順風車,吸引人氣。「呃Like」文化亦功不可沒,不少人為影相打卡而行山,一眾行山KOL應運而生。登山熱潮,可以令大東山變成MK山;可以令獅子山擠得水洩不通;可以令大棠山路嚴重塞車;可以令飛鵝山意外頻生。行山熱潮雖然吸引更多人行山,但同時引起安全及環境保護問題。人滿為患是不是破壞了寧靜的郊野?這些都是熱潮出現之前所不能想像的。
可是,沒有潮流可以永恆,熱情都會冷卻。最初靚相可以呃Like,但類似相片在社交媒體洗版後,人們就會變得麻木,甚至覺得煩厭。大東山、飛鵝山、大棠及太墩……這些行山熱點都被「玩爛」,甚至被稱為「公廁」。不能再呃Like時,人們就不得不追尋秘境,旨在人無我有,景不驚人誓不休。近月我開始接觸生態攝影,尤其喜歡蝴蝶。我發現蝴蝶愛好者都有類似傾向,但他們追求的不是「秘」,而是「罕」。將罕有的蝴蝶稱為「正嘢」,相反常見的蝴蝶則稱之為「公廁蝶」。生物無高低之分,美景亦然。是「正嘢」還是「公廁」,某程度上只是人賦予的價值。
沒有潮流可以永恆,如果行山不能再呃Like,大可以不再行山。反正這個世代,行山可以呃Like、跑步可以呃Like、煮飯可以呃Like,無事不可呃Like。如果不能再呃Like,你仍繼續登山,那就證明了你喜歡的是山,而非別人的認同和讚好。熱潮冷卻後你會更了解自己。登山幾年,我嘗試涉獵不同範疇,包括健行、攀登、越野跑、攝影及生態等等,用不同方式感受郊野。不停學習新事物,也有助熱情持續。我事事參與,無奈無一專長,凡事半桶水。其實人各有志,有山友專攻某個範圍,可有大成;有些人樂於玩票,純粹享受興趣。而我的選擇,或多或少是基於雜誌的工作,事事都需要「略懂」。認識更多後,可以和更多人交流,世界更大。以不同的觀點角度去看山,令我面對爭議和紛爭的時候,有更持平的見解。「橫看成嶺側成峰」,山的多面,也是樂趣。
熱潮冷卻,又試過不同的興趣範疇,經歷過高山低谷,我相信,選擇繼續留在山上的朋友都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真正的喜好,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到快樂是忠於自己、欣賞自然,而非別人的認同。
華嘉昌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二十八期 2019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