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能源】浮動太陽能

DCIM100MEDIADJI_0059.JPG
船灣淡水湖的浮動太陽能系統由352塊太陽能板組成,並堆砌成船形,以配合水塘名稱。

水務署以船灣淡水湖為試點,使用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即是將太陽板覆蓋於水塘之上,作太陽能供電,讓旁邊的打氣站可自給自足。署方委託的顧問公司於1月27日邀請行山人士參觀及諮詢,老牌行山隊如山林旅行隊及野馬旅行隊等均有到場。行山人士表示憂慮反光刺眼問題,但工程師指已用上防反光物料,毋須過慮。

(5)(S)
多個行山隊受邀參觀浮動太陽能系統。

太陽能板多建於建築物上蓋或外牆,鮮見於水上,但不少國家已開始發展水上太陽能設施,而新嘗試原來尤其適合香港。「將太陽能板放在水塘表面,不會佔用香港珍貴的土地資源,水面亦能讓太陽能板降溫,所以發電效率會比陸上曬得熱烘烘時更高。」是次為水務署擔當顧問公司的博威工程顧問(Black & Veatch,下稱BV)工程師Alex解說道。此外,太陽能板亦有效減少水分蒸發及可潔淨水源,「太陽能板覆蓋之處,就能減少覆蓋面的水分蒸發;同時防止陽光直接照射水中,減慢藻類生長,減少紅潮發生的機會。」

A88_8190(S)
工程師Alex(左)為大家進行講解。

水務署現時於石壁水塘及船灣淡水湖,設置1,100平方米的浮動太陽能板,後者僅佔水塘面積0.01%。BV收集各項數據分析後,建議於大欖涌水塘興建同等面積的太陽能板,或在船灣將現有的擴建五倍。至於是否將計劃擴展至其他水塘,則還需考慮很多因素,例如不少水塘行車通道狹窄,不方便工程車進出,或不夠地方存放建材;部份水塘鄰近民居,市民或會投訴反光刺眼或有礙觀瞻。活動當日,有參加者強烈關注反光刺眼問題,但工程師表示,太陽板表面已使用防反光物料,可有效減低影響。

A88_8206(S)
電子板能實時顯示太陽能板的發電量。

每個太陽能裝置每年發電12萬度,回本期25年,成本效益看來不高,但隨着科技發展越趨成熟,預期材料成本再降低。此外,太陽能發電有其無法量化的裨益,如減少空氣污染、減少碳排放及淨化水源等等。地球資源始終有限,不久將來便到用完的一天,所以應未雨綢繆,盡早發展再生能源。

記者:費清
攝影: 詹卓欣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二十四期 2018年2月13日

立即訂閱,享受每期精彩內容,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

facebook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