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戶外,兩種態度(下)

【一種戶外兩種態度(上)】by 野餐日記

無論哪種風格也好,重點在於不浪費、不留痕,搞乜東東就是推廣這種無痕飲食。搞乜東東是一家環保概念小店——店主之一的陳Wing應該超討厭記者如此介紹,「我們不喜歡用環保這兩個字,因為環保實在太空泛。」搞乜東東關注即棄塑膠垃圾問題,引入不銹鋼飲管、可摺疊餐盒,改用新詞「減塑」兼加上「日常」,「我們將這兩個詞拼起來,就是想大家漸漸習慣減少使用塑膠。」咳咳,容我重新介紹,搞乜東東是減塑小店。

記者:任盈 、華嘉昌
攝影:梁遠逸、Sindorei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DSC07422(S)
搞乜東東的陳Wing(左)和阿德(右)。

「現在我說給任何一個人聽,都不會相信我之前是那麼不喜歡行山,以前真的超胖。」眼前的陳Wing完全不胖,我們也知道她有多喜歡行山,或者說喜愛大自然,她行山會掛着一個膠袋密密執垃圾,以搞乜東東的名義辦了多場淨灘活動,每次都拉着參加者分享感受。她總會為減塑的小事大事觸動,聽到鄰座一起叫走飲管,要寫帖子分享,「#下次來元朗再嚟食吖#最開心#超感動#減塑日常」,Hashtag不能盡錄。

FUDC5332(S)
搞乜東東出售不同的減塑好物,偶然會到市集擺檔。

陳Wing說改變是源於2012年的澳洲之旅,她的房東阿姨說:「我根本不需要申請Passport去別的地方。我自己在澳洲旅行就已經足夠。」陳Wing很驚訝有人那麼喜歡自己的地方。那時她遇上在澳洲環島遊的英國夫婦,他們踢着拖鞋,拿着Gas爐上山煲咖啡,並邀陳Wing同行,結果穿了行山鞋的陳Wing在後面追。回到香港後,陳Wing想:為何我在香港不可以這樣子?所以她開始行山。陳Wing不只行山,還修讀山藝課程及成為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的Master Educator。她不但佇足細看植物、昆蟲,還開始看到大自然中的不自然「反光」,「以前會看到一片美麗的草叢,現在就看到很多反光,入面充滿膠樽和紙巾包裝。」她笑說是「開了對『膠眼』」,不能放着這些傷害大自然的「膠」不管,她之後也習慣帶膠袋行山,開始行山執垃圾。

DSC05964(S)
陳Wing本身是個行山愛好者,經常一邊行山一邊執垃圾。
  • 無痕山林 未顧減廢

她遠赴台灣,修讀無痕山林課程,但她認為不足夠,「無痕山林理論沒有提及減少廢物,只是跟你說,你製造了多少垃圾,就帶下山去。但我很貪心,希望不要製造垃圾,我想由無痕山林講無痕飲食。」同學的不理解更令她氣憤不已,課程要求露營,自然要預備食物,同學就跑去超級市場,買濕紙巾,買包裝食物,「我說可以選沒有包裝的肉,那就不用有垃圾。然後他們一句KO我:我會將垃圾帶下山。如果用無痕山林理論,你無法跟他辯駁。我係勁嬲囉!」

即棄產品問題一直存在,但城市人難有感受,陳Wing形容「處於城市中,是處於割裂」,她以前同樣不理會垃圾問題,「我以前不行山,很少到海邊,在城市中生活,對於膠,僅僅是用、丟、完。」尤其香港的垃圾政策發展遲緩,港人對垃圾的責任很小,她說生產者的責任更是零,但垃圾不會消失,尤其即棄的膠只會「越分越細,千年不解」,她問:「是否要到那個焚化爐開在你家屋苑,連那些煙也吸下去,你才會減少製造垃圾?」陳Wing辦起淨灘活動,卻從來不是只為清潔海灘,而是要為城市人尋回那「割裂」的感覺。她抬起手示範,原來執起一件垃圾的手勢,有點似拉開雪櫃,拿一支飲品。「曾經有朋友跟我說,在海邊執了一大堆膠樽後覺得口渴,去到7-11,只有樽裝可樂,他真的放回去,他說不再用膠樽。」而且執垃圾時,也是接觸大自然,「發現身邊不只有超級市場、商場,我們還有海、山,還有天空。」搞乜東東常常強調走飲管,淨灘時常看到執到很多飲管,上面有雀鳥或魚啄過的洞。飲管除了被啄,還會插進海龜的鼻,救援人員拉出的時候,海龜鼻孔流血,掙扎,悲鳴,也許大家都看過那條片子。海洋垃圾其實很容易殺死海洋生物,「減少一支飲管,亦可能減少殺死一隻海龜的生命,所以減少海洋垃圾,就是在做善事。」

DSC03134(S)
搞乜東東偶然會舉辦淨灘執垃圾活動,圖為去年在南丫島清理棕櫚硬脂。

減塑日常是將之轉變為日常習慣,她建議可以遁序漸進由早餐開始不製造垃圾,到午餐,到晚餐。她在過程中找到快樂,「沒有那件垃圾,就不用處理它,是很好的。我沒有傷害大自然,對我而言有很大滿足感。」在香港用即棄塑膠是日常事,要顛覆習慣可有難度?她說不會,減塑對她來說是遊戲,以前在中上環上班,到不同茶餐廳買早餐時,要求走飲管及用自家器皿,「我說走飲管,她們會問即是什麼?我讓茶餐廳阿姐知道,原來有些人不需要膠飲管,這樣可以衝擊阿姐的思維。」所以她不覺得難開口,反而是宣傳減塑或走塑的機會,而每一次成功走塑,就如「成功打大佬」,每次闖關成功,又可將這幅減塑版圖再擴張。陳Wing同時開了一個「搞走塑」的fb group,但她亦時常警惕自己,不要圍爐取暖,而是影響其他人。

減塑好物

可是並非每個人都樂意被影響,網上有人攻擊減塑、走塑的人是環保L,陳Wing看得很開:「我們自己都會互相自嘲是環保L。我們覺得是那些人未明白,所以會覺得不關自己事。但環保是我們最需要關心的。」她分享有位做了很多年IT的朋友的話,「他說網路面世後,大家可以說任何東西,而這些攻擊或批評的語言就如細菌一樣散播。」所以與其斟酌、反駁攻擊的言論,不如繼續做該做的事。

DSC03148(S)
淨灘時不忘宣傳減塑日常。
  • 勸退客人 猶豫勿買

開店是鼓勵消費,變相製造垃圾?陳Wing坦白承認這兩件事有矛盾,「所以我們盡量選一些可重用及長時間使用的產品,但我們控制不了顧客是否真的使用,所以我們再三強調,你真的用才買。」看到猶豫的客人,她甚至會勸退。

一種戶外,兩種態度,代表的是對人的關顧,對自然的關顧。選擇走到戶外,都是喜愛自然的人,如果你是真心愛大自然,你會為所愛的,做多一點點。陳Wing說:「其實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但人類需要大自然,所以我們更加要去保護,尤其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大自然,減少垃圾。」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二十四期 2018年2月13日

立即訂閱,享受每期精彩內容,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

facebook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