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香港馬代

夏天時山友都喜歡玩水,馬爾代夫小弟沒幸到訪,水清沙幼可說聞名世界。幾年前剛行山,得知有個地方叫「香港馬爾代夫」——麥徑二段的浪茄沙灘。今年山友瘋狂玩水,「香港馬爾代夫」的美譽不絕於耳,但原來都代表不同地方,包括西貢白腊及黃茅洲等。令人不禁問:到底有幾多個香港馬代?最後上互聯網搜查一下,西貢的大浪西灣、鹹田、橋咀及東平洲等,最少七、八個地方被山友或傳媒稱為「香港馬爾代夫」。香港遍地黃金,處處馬代,可謂人間天堂。

也許中國人就是愛扣帽子。小時候在寶馬山上中學,學校附近有個地方叫「賽西湖」,意指媲美西湖。此外,青山操炮區軍車路旁的沖溝都有「港版大峽谷」之稱;大欖涌水塘和太墩則被稱為「港版千島湖」,明明在太墩看到的是海……翻開娛樂版,也不時會看到什麼「翻版湯洛雯」、「青春版李若彤」,可說是如出一轍。傳媒為景點扣一個名勝的帽子,或可增加吸引力,騙得人Click入網頁,一看虛實;對於山友,一個有名氣的銜頭,令人容易記得這個地方,但一頂頂高帽背後,其實是明讚暗踩——如果本身已經夠好,遐邇聞名,又何需攀比?到底是景點不夠好,還是人們未發掘到地方的優點?鹹田的小橋、橋咀的沙洲、浪茄的樹影、東平洲的頁岩,其實都各有特色,可以獨當一面。每一個地方都是獨特的,只有不懂欣賞的人,才會用「馬爾代夫」一詞統稱。

近日終有時間讀畢綠洲Oasistrek創辦人羅榮輝所著的《咫尺山林》,其中有一篇文章題為「不是東方威尼斯」,拾人牙慧,現引用其中一段:「就如水鄉大澳,只需給予多一點的支持,便足以提升其獨特的地區魅力。它不用打造,毋用媲美,不需模仿,更不需要成為別人眼中的東方威尼斯。」一個好地方,值得一遊再遊。每次重遊,在不同季節、不同路線,都會有新體驗。就如今期專題「柏架奇岩秘石」中的柏架山,亦即是筆者的後山,已遊過無數次,今次參考前輩書籍尋找石景,按圖索驥,才驚訝秘境原來近在咫尺,自己卻一直未曾發現。如真心熱愛香港的郊野,大家應了解屬於自己的地方,親身探索、用心感受,根本不需要任何銜頭。

華嘉昌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二十三期 2017年10月23日

立即訂閱,享受每期精彩內容,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

facebook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