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友和傳媒人

行山活動和新聞出版行業的關係密不可分。根據《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記載,老牌山隊庸社的創辦人吳灞陵先生是報界人士,成立庸社以來,在報章上刊登文章,公佈行程。早期山隊非常依賴在報章上公佈行程,以便行友可以自行選擇參加。今天我們雖然已經不再在報章查看山隊行程,但透過報紙、雜誌及書刊等,取得行山路線資訊,還是十分普遍。《風火山林》作為一本行山雜誌,可以說是同時兼有山友和傳媒人兩個身份。

《風火山林》發行至今得到不少朋友幫助,當中包括透過其他傳媒報道,令更多人認識本刊,就如今年3月《蘋果日報》的報道,令山友認識本刊之餘,更令銷量增加,改善本刊盈虧情況。本刊經營情況好轉,《蘋果日報》卻相反。因為紙媒經營困難,壹傳媒計劃將旗下刊物部份編採製作外判,部份員工將被轉為自僱,有些員工則被直接解僱,據知訪問我們的記者和攝影師都被裁了。外判安排不但損害傳媒工作者權益,更勢必影響新聞質素。壹傳媒工會於7月5日,在公司門外默站,抗議外判計劃,希望各界人士聲援。傳媒行業生態急速改變,讀者閱讀習慣同樣改變,令網媒興起,紙媒沒落。先不論壹傳媒今次安排是否無良無情,整個行業經營困難卻是不爭事實。

讀者習慣享受網上免費資訊,不太願意為資訊付費,但沒有資訊是免費的,讀者沒有付的費用,其實由廣告商代付。的確有錢就有話事權,讀者一毫不花,即是任由廣告商餵食資訊。廣告商要的是瀏覽量、要Hit Rate,媒體當然為生存努力刷瀏覽交數,垃圾資訊釣魚式標題湧現。我們看到的資訊漸漸變得單一化:搞笑、八卦、減肥、靚女。山友看到的文章總是什麼「十個人生必去景點」、「十個文青呃Like秘景」這類堆砌文章。漸漸,我們的生活少了傳媒,只剩下Content Farm。為了生存,媒體追逐Hit Rate無可厚非,但想深一層,Hit Rate、Like都是讀者給的。如果讀者喜歡讀垃圾,傳媒當然製造垃圾。作為讀者,未必可影響傳媒高層的決定,但我們可以為自己慎選讀物,珍惜我們每一個Click、Like、Share,以實際行動和Hit Rate,表達我們想要有質素的內容。

華嘉昌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二十二期 2017年7月23日

立即訂閱,享受每期精彩內容,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

facebook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