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故我素

我行故我素

── 當行山友遇上茹素插畫師

「我也摸不着頭腦,為什麼一本行山雜誌會訪問我關於食素的事?」眼前這位正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三年級、早些時候因着好玩把頭髮剷了個青的馮一芯(Samantha)笑問。行山與食素本是兩回事,但或許正是因為她在Facebook上的那句:「I can’t see and pat on a cattle when I hike and eat beef after I hike.」(我不能行山的時候看看及輕撫一頭牛,下山後卻又吃牛肉)辣着了火頭,大家都覺得不能放過這個人,於是捉住她來談談如何看待食素這回事。

記者:陸明敏
攝影:史雷杰
畫作及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DSC00213
插畫師Samantha以畫作推動素食主義,她的其中一幅作品就以豬的眼睛為題材,描繪了豬望着同伴受苦的情景。

「我本身喜歡行山,所以也喜歡大自然。行山時你不會主動殺牛,或者見到野豬就想食牠,因為我們覺得牠有生命,或者覺得不人道,也不想破壞大自然,或騷擾牠們,所以也不應該付錢給屠夫宰殺牠們。」2016年3月,Samantha透過一位朋友接觸到「Zero Waste」(零廢棄)的概念,於是開始食素,接觸了好些朋友交換資訊,發覺環境公義真的缺席。「一班人投訴北極熊很瘦的時候,並沒有留意到自己可以做的事。食素的重要性在於可以自己一個人行動,不需要等政府審批一百萬年才可以做。若果你一邊想保育郊野公園,自己卻使用棕櫚油或者食牛肉、豬肉,那很矛盾。」

  • 「食人又是否可以?」

雖然振振有詞,但Samantha同時大呼自己不是道德L,食素最終只因過不了自己那關:不想殺害及食用有同樣感受能力的生物。根據一些研究(1)指出,豬與狗的心智能力與社交能力其實差不多,如果我們能夠接受食豬,又是否能夠接受食狗?不要忘記,在外國飼養寵物豬的,大有人在。「一隻BB豬就有3歲小朋友的智商。食人又是否可以?」

IMG_0910(1)

食素看似是個人的事,Samantha卻想做多一點點。她發起兩個行動,一個是售賣自家設計T-shirt,為大澳護牛組(Tai O Community Cattle Group)籌款,想為無法發聲的牛發聲,「如果那些人買了T-shirt,知道100%收益捐給護牛組織,他們就會與牛產生聯繫。我想讓他們知道,他們一方面在幫牛,另一方面卻在食牛。」另一個則是開設「救救港豬Hong Kong Pig Save」(OK,這與政治無關)Facebook專頁,每隔一兩個星期在專頁召集群眾走到屠房,以畫筆及相機紀錄屠房中的慘慘豬。「外國有很多類似組織,我希望香港也會有這些組織,讓運動可以走前一步,始終素食這個圈子太小。我希望透過呈現豬真實的聲音及樣子,讓大家見到不只是碟上的豬肉,而是一個真實有感受的生命。印橫額的錢,都是自費的,我想有更多人一起來屠場看。就算沒有用,都需要有人去做。」

shirtdemo8(DS)
Samantha售賣自家設計T-shirt,為大澳護牛組籌款。

走到屠場,滿目蒼涼,處處都是豬的慘叫聲,滿身傷痕的豬媽媽與小孩被迫關在狹小的地方動彈不得,身體被燙上一個又一個的編號,牠們只是一堆數字。一到晚上10點就是豬隻被宰時刻,長大了的被宰,還未長大的就被運走烤成乳豬。說到痛處,Samantha不禁大叫:「Oh my God!」真的很可怕。「如果大家都見到屠房,就會食素。我們的城市就是會把這些不堪入目的屠房放到老遠,大家都不想見到。」正因為過於黑暗,老闆害怕他們的紀錄影響生意,當Samantha與其他一同到場的人走到屠房前時,工作人員就會一邊趕走他們,一邊反錄影他們的一舉一動,好留下他們「搞事」的證據。但Samantha不會怕,至今仍然堅持帶隊走到屠房作見證人。
再推遠一些,食素也可能與地球上所有人有密切關係——說的並不只是碳排放等環保概念,Samantha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去為食素辯解。她的Facebook上有一句:「Feminists aren’t feminists unless vegan」(女性主義者必定同時是素食者)。Samantha一邊驚訝記者「五毛」般起底,一邊笑着解釋:「女人被物化,以及有感受的動物被物化,兩者其實是平行。一個女性怎樣穿衣,會被評頭品足;而一隻母牛何時懷孕,何時產奶,完全被人類控制,這應該是女性本身可以控制的,但人類把手伸進牠的子宮,強行令牠受孕,生完又拿走牠的BB,奪取她的母乳。同樣的事不會發生在人類身上。」那麼,如果是男性的動物,又可以如何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去看?「我們有很多名詞,很多ism(主義),都是談論生命基本的權利,女性主義的定義很多,但在我心中就是兩性平等。平等都是很基本的質素,只是我們把它ism化。」

4

說來容易,但要真正推動身邊的人實行,並不簡單。自言畫畫比說話好的Samantha一直強調自己不是道德L,因為她平常不會囉唆地叫朋友食素,去茶餐廳的話,通常點麵、菜、豆腐就好,遷就遷就。唯獨是日對夜對的家人,如果不嘗試說服他們,Samantha會感到心理不平衡。「他們也不是食素的,但我媽因為我都煮少了肉,多吃了海鮮。我自己也會走到街市買很多菜及豆類製品,經過肉店也會覺得噁心。」有一次,Samantha把自己的爸爸拍片放上Instagram「公審」,她一臉無奈,「有一次打邊爐,他們竟然拿了一隻生蟹來,我在牠被『一鑊熟』之前與牠聊天,餵牠吃蘋果。當他們放牠入鑊時,那隻蟹竟然反擊,𠝹損了我爸爸,牠跌落枱底嘗試逃走,但最後被我爸爸強行挾落去。」

100pig7

  • 行山消耗大 無礙食素

那又可以怎樣說服行山人士吃素呢?記者猜想,有些行山人士也許會覺得長期食素很易肚餓,非要吃肉填肚不可,或許都只是迷思。「我在香港也有素食的健身隊朋友,很大隻很誇張。其實人類食素都幾正常,從身體結構看,人類的牙齒與腸道長短,與絕對的肉食動物極不同。補充能量方面,我們可以吃生果,有果糖;吃果仁,有健康的油份;或者吃麵包、種子,都是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來源,動物脂肪對身體有負荷,在你覺得有力的一刻,都會帶來反效果。或者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呃自己,覺得沒有吃肉就會肚餓。大腦都需要經過訓練,不要覺得沒有肉就很緊張,要習慣吃其他東西,你會發現自己能吃更多東西,多過依賴某一種肉類。」

Samantha走這條素食的路,困難嗎?「不困難,香港也有好些素食團體,有人支持你,你就很易做決定。」

(1) Thinking Pigs: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in Sus domesticus: 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8sx4s79c#page-12

OneHeart Illustration
Facebook: OneHeart Illustration
Instagram: oneheartillustration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二十期 2017年3月5日

立即訂閱,享受每期精彩內容,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

facebook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