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亭何價? ──善用有限公帑 維繫無價感情
行走山野,總需要歇一歇腳,原來花費不菲,皆因一個普通涼亭都須耗資幾十萬元興建。這幾十萬元又是否用得其所?香港的山頭上,有這兩個迥異的故事:寶馬山上的「友誼台」建於70年代,近年翻新重建,背後的歷史、故事、友誼的價值,難以金錢衡量;衛奕信徑五段有條長長的引水道,共建六個涼亭,本刊記者實地測試,發現用的人少,經過的人多。到底行山人士需要怎樣的涼亭規劃?
記者:任盈、華嘉昌、鄭雯廸
攝影:梁遠逸、史雷杰、 李浚謙

鰂魚涌的「友誼台」原本是晨運客自行打造的晨運園地,立於寶馬山金督馳馬徑上,始建者於該處立了一面矮碑,刻上「友誼台」三個大紅字。這樣的一個小地方不見於香港歷史書中,卻由街坊代代口耳相傳,曾經有自搭水管集山水,有片篷頂可遮蔭,有灶頭連大煙囪,足夠街坊泡壺山水靚茶,享受山野,廣結友誼。
- 街坊聚腳五十年
阿倫是寶馬山晨運亭的常客,幾乎每日都會上山。記者兩次上「友誼台」都遇上他,黝黑結實的他,倚着欄杆謙稱:「我在這裏年資很淺,僅十年八載,而這個『友誼台』七十年代就已經有。」他將這裏的歷史娓娓道來,約50年前有晨運人士在這裏搭建鐵皮屋,後來政府規定,要清拆所有在郊區、山頭的木屋,於是派人上山逐間查清,若發現有人打理,就會作寮屋登記。「這裏都有個寮屋號碼架!」
隨着時日變遷,鐵皮屋漸漸變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晨運園地,泡茶的柴火燒了又燒,一抹茶香就這樣飄了幾十年,街坊上山下山,相安無事,直到2014年夏天,有人投訴該處屬於郊野公園範圍,禁止生火——茶香,戛然而止。
阿倫及一眾街坊當然不想老地方被封,於是同屬行山常客的「周老師」,找來東區區議會民選(寶馬山)區議員邵家輝幫忙,希望留住這口山水靚茶,接着辦了千人聯署,爭取保留,漁護署亦曾與晨運人士在北角社區會堂會面,可是官民雙方爭持不下,膠着數個月。邵家輝解釋:「政府理據只得一個,就是在郊野公園和郊區非法生火屬違法。」他明白政府都是依法辦事,但這班行山人士實在希望保留傳統,可以煲茶,他又指他們「一直都好有手尾」,等火種熄滅才離開,過往幾十年都沒有意外發生,「你話佢哋(使用「友誼台」人士)係咪錯晒呢,我又唔敢講。」
- 憑妙計原址重建
「這件事都糾纏了好久。」邵家輝指,最後終於想到解決之道——將晨運園地打造成燒烤場,變成「一爐燒烤場」,他又讚揚漁護署亦花了不少心思,認真考慮周邊環境。現時的「燒烤場」不只有燒烤爐,署方亦盡量還原之前的建設,「而家漁農署幫我哋搞到咁咪幾好,你睇,幾鬼企理。」阿倫頗滿意地數着新設施:「洗手盤啦,櫃啦,爐啦,全部都鋪好哂俾番我。我哋都係享受下樂趣。」可是要被迫告別幾十年的「古董」,街坊都感到有點可惜,但最終原址重建,又可合法生火,保留這杯山水茶,都已經不錯。

物非人是,「友誼台」的這面石碑是少有保留下來的「古蹟」,邵家輝指,行山人士固然想留低這面碑,政府部門亦希望保留,他補充,這片地方甚至已標在地圖上。此外,據他所知,「友誼台」有如此改造,亦是先例,他相信如香港其他地方或有類似情況發生,亦可以參考這次「大改造」,與政府商討,用合法合理又安全的方式,保留地方予行山人士使用。

- 讓茶香延續下去
在政府部門的彈性處理下,煥然一新的「友誼台」切合山友需要,繼續是行山人士的聚腳地。訪問當日,不止阿倫,多位晨運客在亭旁歇腳嘆茶。有位叔叔頂着一頭白髮,聲線洪亮地跟記者說起舊事,「從前我哋朝早行過,見過嘅晨運人士,他們都上咗天國啦!而家可以話係第二代。」另一位街坊又指着他說:「呢個阿叔行左三十幾年啦,佢個仔三十幾歲都係度行,個孫都帶來行。」「友誼台」甚至變成「親子台」,一個靚亭,一杯靚茶,留住了多少人情味。

有關衛奕信徑五段涼亭的報道,請閱另文: 引水道連環建亭,真的有需要?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十九期 2016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