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行為的標準-華生

當行山成為潮流後,行山人士的保育意識漸漸覺醒,山友享受山林的同時,環保標準亦相對提高。由以往「不要亂丟垃圾」,到近年政府大力提倡「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到更進一步的重用減廢,山友因為認識郊野,從而變得更重視環保,這就是山的教育。對比將人山隔絕這類較消極的保育方法,我們更應該學懂如何和自然相處。

其實人們進入山林就必然對自然環境有一定衝擊,就算走在泥路上,泥路都是踩死草踩出來的。這些行為被普遍接受,有些則比較「踩界」,難以一概而論。例如從前前輩會教果皮易被降解,可以棄於山上,但現時多數山友的共識,都是應盡量帶走果皮。時代變遷,對山友的行為要求高了,代表全個群體的進步。

再舉一例,不少山友都有在山上如廁的經驗,很多山友都會帶走垃圾,糞便又如何?根據台灣米亞桑户外中心創辦人林政翰的文章,人類糞便對自然環境及野生動物都有一定影響,應用貓鏟把糞便堆在泥土下,或準備好密封的袋,把糞便帶走。在台灣比較流行利用貓鏟處理糞便,但在香港並不普及,對香港山友來說可能有點嚴苛,但相信保育標準會漸漸提升。其實山友行為實難有一個清晰標準,「合適」、「不當」難以一刀切。如果你覺得山友有不當行為,我們應該列出理據討論,好好解釋勸導,不應流於謾罵。

到底,心態比戒條更重要。近日認識了「搞乜東東」的創辦人陳Wing,這位熱愛郊野的年輕人,致力推動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用具。「搞乜東東」由台灣採購了不銹鋼飲管及可摺疊餐盒等,適合郊遊人士使用。我不識趣問了陳Wing一個怪問題:「其實不銹鋼或玻璃的降解年期比膠還要長很多,如何判定哪個比較環保?」陳Wing解說,其實難以將物料簡單地分為「環保」、「不環保」,如果一份即棄餐具用三十幾次,相比一套鈦餐具用一次就不小心掉了,前者會比較環保。當然這是極端例子,但說明了即使購買可重用的產品,都應該好好考慮是否有實際需要,並盡量選擇自然物料。源頭減廢,就要靠大家努力了!

華嘉昌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十九期 2016年12月28日

立即訂閱,享受每期精彩內容,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

facebook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