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生態迷愛蒲夜山

說起夜山,大家可能會想起滿天繁星;說起夜行,大家可能會想起黑夜探秘。但日落後郊野的趣味又豈止於此?是次訪問邀請到夜間生態導賞團夜行香港的創辦人蘇樂軒(Ray),為大家分享他觀察夜間動物的樂趣。

記者:史雷杰
攝影:史雷杰、受訪者提供相片

dsc07201_29977672332_o-2.jpg
夜行香港創辦人蘇樂軒(Ray)

 

夜行香港創辦人Ray畢業於香港大學生態系,訪問時,Ray戴起眼鏡、文質彬彬,很難想像他與大自然關係那麼緊密。其實於大學時期,他已經十分熱衷於大自然,會去戶外觀察鳥類及其他動物,現時亦為香港觀鳥學會做生態調查。Ray說,觀鳥與看兩棲爬行類動物的感覺非常不同:「觀賞鳥類其實也很有趣,但往往只能以望遠鏡遠距離觀察,感覺不夠接近。」他直言,開始接觸兩棲爬行類動物後「返唔到轉頭」,彷如踏進另一世界,可以非常近距離觀察,「而且在晚上帶着電筒出去周圍照,感覺很刺激。」

創立夜行香港,是因為他去年出版《香港兩棲爬行類眾生相》,為了宣傳該書,才開始舉辦夜間生態導賞團。夜行香港現時為Facebook專頁,定期舉辦生態夜行活動,活動參加者包含男女老幼,約每個月兩次,帶參加者到香港不同地方找尋及觀察野生生物。作為創辦人的Ray亦是導賞員,會帶領大家觀察不同夜間生物,並介紹這些物種的特性。

說到兩棲動物,Ray分享指,香港最常見的為香港瘰螈(娃娃魚近親)及香港湍蛙,在晚間可於森林的溪澗發現牠們的蹤影。合適天氣下,一次夜行可以發現兩棲、爬行類生物、昆蟲、蜘蛛共約十多種。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不同哺乳類動物。觀察了香港的夜間動物多年,有否發現物種因生境轉變而消失?Ray坦言,他沒有作正式的統計研究,但他引述調查報告指,香港許多水稻田陸續消失,生長其中的尖舌浮蛙已絕跡香港;一些低地、農地、濕地,都因為變成廢車場或倒泥頭的緣故,影響部份物種如草游蛇的生態環境。

  • 難忘遇見豹貓

對很多參加者來說,體驗生態夜行已是非常難忘的回憶。但對經常「出動」的Ray來說,又有甚麼特別經歷?叫Ray最難忘的,不是兩棲爬行類,而是哺乳類動物——豹貓。在一次夜行活動,有參加者於路上發現一隻豹貓,豹貓於香港頗為罕見,體型比一般家貓大,身上有近似豹的班點。該豹貓對眾人毫不畏懼,待在原地享受大家的目光注視,到最後大家看夠拍夠,還待在原地不動。

1-_30008601601_o
領角鴞是香港常見夜行物種。(Ray So 攝)
  • 避開熱門地點

最適合觀察兩棲爬行類的天氣,為潮濕及溫暖的春季至夏季,雨後的環境,也會較易發現兩棲爬行類,但Ray指會避開一些「太熱門」的觀賞地點,如到大埔滘看螢火蟲,他說香港有很多郊野公園及行山徑,「有很多地方可以發掘。」他建議,若打算夜行,應該先於日間進行考察,熟習路線及地形,減低夜行時的危險。

  • 毋需直照動物

即使有導賞員帶隊觀賞夜間生態,仍會對生物造成影響嗎?Ray說:「最好的保育是不去騷擾野生動物,但我不希望以消極態度進行保育。舉辦生態夜行目的,是引導大家以最正確方式觀賞野生動物。例如以燈直照蛙類,會使牠們不能移動,故每次也會盡量限時講解,務求令影響減至最小。」Ray補充,以電筒周邊的光已可以看清楚小動物,不必直照。

作為生態愛好者,Ray曾到訪亞洲各國及東非進行生態考察,甚至踏足南美洲厄瓜多爾進行兩棲生物調查。他表示,本地已有十分豐富生態資源,而且和市區非常接近,部份路線可以由市區起步。相反在外國想要觀賞生態,經常動輒要坐上幾小時交通工具,比較不方便。香港市民應珍惜如此寶貴資源,了解本地生態,他說:「很高興近年很多人開始欣賞大自然的美。對大自然,我們應該給予尊重,即使是野生動物,也不應傷害牠們。」

2-_29464106984_o
烏龜受低地發展、入侵物種和非法捕捉威脅。(Ray So 攝)
3-_30008596551_o
橫紋鈍頭專吃蝸牛。(Ray So 攝)

 

3-_30057616146_o
Ray為參加者講解物種特性。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十八期 2016年10月13日

立即訂閱,享受每期精彩內容,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

facebook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