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逃離煩囂,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去商場去郊野,但隨着行山人士越來越多,意外亦見增加,山嶺搜救中隊副指揮官何永禧(Wilson)不希望兩者劃上等號,「多人行山唔一定代表多意外,所以民安隊除了提供救援,亦會教育行山人士,如何做足準備上山。」
近年山野意外增加,山嶺搜救中隊協助處理的山嶺出動次數,於2005年至2015年間,由57次增至133次,10年間增幅達兩倍多(見圖)。據2015年統計,最嚴重意外黑點為西貢,達38宗,佔所有意外近三成,其次為大嶼山及新界東北。Wilson補充,近年行山人士似乎由西貢轉戰新界東北及大嶼山,所以意外亦有增加。他提到其他行山意外黑點,包括偶有山洪暴發的黃龍坑,及有不少懸崖峭壁的馬鞍山。
綜觀這些數字,似乎暗示越來越多人郊遊遠足,意外亦會相應增加,但Wilson認為兩者沒有必然關係,行山人士只要做足準備,一樣可以安全享受郊野,他更分享不少行山小貼士(見表)。他指或許要歸功於宣傳之效,近年消防、民安隊及其他政府部門,都有教育市民行山如何做足準備,「近幾年都少行山人士就咁着住拖鞋行山,或什麼都不帶,多會帶糧水、行山基本裝備。」但遇上突發意外,如迷途時就未必有足夠食物及飲料,亦未必帶電話充電器,「長時間在山上時,所需物資就會面臨短缺,要電冇電,要嘢食冇嘢食,要嘢飲冇嘢飲。」他又指雖然市民會帶電話行山,但行完一日山就可能已耗盡電量,有時甚至打了求救電話後就已經失去聯絡。
- GPS定位 利弊參半
電話除了可以求救,在山野間最強大的功能就是GPS。雖然人人一機在手,但據統計,迷途仍是最主要的求助原因,在2014年更達60宗,佔近所有求助個案的一半,在2015年稍為回落至41宗,佔三成,但仍位列榜首。Wilson指,現時GPS及Google Map這類電子地圖越來越方便,反而令市民掉以輕心,輕率的心態會增加意外發生機會,「以前都話要帶指南針,睇過地圖先上山,今日佢(市民)有興趣,隨時拿住電話,開住GPS,就咁行上山,就好易有意外發生。」
近日不少行山人士都會挑戰難度較高的「險線」,炎炎夏日,更有不少行山人士溯澗嬉水,那麼溯澗等高難度活動,又是否生人勿近?Wilson則認為只要有相對裝備,在安全情況下也可以行澗,「反而有些行山人士毫無裝備下,為了刺激而跳潭就好危險。」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十七期 2016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