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山多終遇虎,行得山多必中伏,相信喜愛行山的朋友都有不少中伏經驗。本來打算輕鬆郊遊,但一念之差就可能令你萬劫不復,高呼:「中伏!」。中伏有時只是行到筋疲力竭、全身泥濘,有時候卻可能受傷中暑、夜半迷途,需要求助方能逃出生天。要自保,先要學懂如何中伏,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以下就為大家提供幾個行山中伏小貼士。
撰文:華嘉昌(華生)
- 零功課的妄想
有高官說要「零功課」,但無論你是學生、在職,還是退休,人生就是不停做功課。不少山友出發時只知道「地點」,甚或是「景點」,對於路線一知半解。鬼手岩、紅石門及蚺蛇尖等大名如雷貫耳,但要通往各大景點的路線很多,有長有難,如果唔做功課,隨心出發,要中伏其實唔難。
- 來自星星的PK
無論是官方介紹還是個人網頁,推介路線時都少不免以星星來標示難度,有部份山友非常依賴「睇星星」,但這卻是中伏的不二法門。一來路徑的難度因人而異、因季節而異、因天氣而異。有人覺得上坡難,有人覺得下坡更難;冬天時的三星路,夏天時可能變身五星。將難度粗暴地簡化為星星亦不合理,不同路段有不同難處,到底是難在路途長,還是多梯級?是浮沙碎石,還是要手腳攀爬?星星不會告訴你。加上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畀星標準,「高手」的三星可能是普通人的五星,所謂「來自星星的PK」,人和外星人始終是有差異的。
- 遲出發惹的禍
難得放假人人都想睡多點,遲出發乃人之常情,但遲出發和中伏往往如影隨形。就算做唔夠功課,路程比預計長,甚或迷路,如果時間充裕,還是有機會扭轉乾坤。但如果遲出發,又或者下午才出發長征,到了差不多四、五時,天色漸暗才發現路線比預期長,就太遲了。因為時間不夠,心慌意亂,腳步加快,判斷容易出錯,亦較易發生意外。因為時間不夠,缺水缺糧缺電筒會同時出現,只能說伏已中。
- 水壺乾塘危機
我曾經試過在山上丟失水壺,然後有位前輩跟我說:在山上,水比錢還更加重要,有錢都未必買到水。雖然水是登山負擔,人人都想輕裝上陣,但缺水往往比缺糧更常見,後果更嚴重。晴天陰天、上坡落斜,不同情況下的耗水量,都有很大差異。如果你問領隊帶幾多水好,得到的答案總是帶多點好。
- 地圖下的炮灰
電視廣告都有教,行山要帶地圖指南針,這其實是一種誤導。大家撫心自問,到底識不識得用地圖?在山上見過不少山友圍着一張地圖研究,苦苦找不到去路。就算從前在童軍中亦一樣,大家都學過地圖閱讀,實戰起來卻一塌糊塗。到底,地圖是次要,識睇地圖才是重點。另一方面,地圖紀錄的路也未必完全正確。我前往迷椏走廊紅石門,就曾對照過兩個版本的郊遊圖,都和實際路徑有出入,因此睇地圖必須同時留意山勢及河流的位置,以免成為地圖下的炮灰。
- 回頭草確係寶
沒有人想走回頭路,但我還是會說:「走回頭路吧!」如果你發現漸漸開始中伏,時間又不早了,就應考慮走回頭路。回頭路可能比較難行,也可能比較長,但最少你不會迷路,亦可以估算到時間。如果一直向未知的路徑出發,一方面可能會迷路;就算不迷路,路線的長度、難易度也是預計之外。如果隨意更改路線,突然決定入澗、爆林或綑邊,中伏機會更高。
- 高手教的黑路
在山上常常遇到山友問路,但向高手問路不一定好。高手可能對路線比較清楚,但高手行半小時的路,一般人可能行三小時;高手認為有路的地方,一般人根本無路可走。高手或多或少受自尊心影響,教路的時候會將路線說得比較輕鬆,如果大家照單全收,隨時中伏。另一方面,如果大家遇上別人問路,不妨將路線說得難一點,將需時說得長一點。到底大家在山上萍水相逢,不清楚對方的能力腳程,為人為己,教路時還是保守一點好。
- 青山腹地

-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

- 大東山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十六期 2016年5月18日
自己唔做功課,到出事時,就賴天賴地賴人地,
帶500mL水,無圖無針無電筒,就行蚺蛇尖,搞到夜晚落到山,
中午起步行大東,仲同你講原先諗住可以黃昏6點左右落到山,
讚Liked by 1 person
經一事長一智😂如果唔出意外,算是教訓好了。
讚讚
唔應該講功課,應該係備課!
功課係人哋出俾你做,備課係要自己 預備!
行邊條路、要點樣行,都要靠自己1手1腳準備!而唔係人地叫你行邊你就行邊!
所以“備課”更為適合!
讚Liked by 1 person
👍🏻👍🏻出發前要好好計劃,自行判斷別人的意見。
讚讚
夏天一直不是理想的行山季節, 因為又熱又係雨季, 反而秋, 冬兩季比較適合。
讚Liked by 1 person
有些行山隊會有夏季休山,亦有些人喜歡夏季的藍天白雲。溯澗者夏季才出沒,跑山者更不能停止練習。各人有各喜好,唔怕辛苦的話,夏季都可以是行山好時節😆。當然要做好防曬,小心中暑!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