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力量。清理郊野】
大東山近年大熱,大家齊齊上山同芒草自拍,同時遺下滿地垃圾,眼見大東山受盡蹂躪,有人由鍵盤戰士蛻變成淨土戰士,清理垃圾,守護大東;另一自發民間組織泛非龍更在三年前已自發清理郊野。今期訪問三位「淨土戰士」,他們走進垃圾堆,原來各有各的故事。
記:任盈、鄭文廸
圖:受訪者提供
Kent(劉俊健)於去年12月開設守護大東Facebook(fb) Page,僅三、四個月已有逾千個Like,其後再開設香港大自然守衛者(HK Nature Guardian)網站,這位「大自然守衛者」僅24歲,訪問當日負傷上陣,右手打了厚厚的石膏。記者的第一個問題是:「你點呀?」「沒事沒事,大概明天就可以拆石膏了。」Kent早前在大東山清理垃圾的時候,誤踏斜坡上的青苔,致右手手腕骨折。意外可有令他動搖?「其實對我來講有少少……不是打擊,是反思,以後會更警覺……透過呢件事,我們再辦執垃圾活動,都可以多一個訊息,或者多一個故仔跟參加者去分享。」在fb Page上,他早已許下承諾,康復後繼續守護大東山。
- IT人Facebook救大東
談起與山的緣份,Kent15、16歲時,爸爸就帶他行山,之後更曾父子檔參加毅行者,「如果不是受傷,我會參加所有比賽。」所有?「對呀,我會玩雷利、毅行者等等。」他的一腔熱血不只在比賽上,更促使他守護大東。去年12月,他看到許多關於大東山被污染、垃圾滿佈的新聞,「起初我在想,其實我可以做什麼呢?另外我覺得思考後,最重要是行動。」IT出身的他,順理成章用上fb page分享關於大東山、環保的新聞。
為何Kent獨獨守護大東?他指當時大東山的污染新聞佔盡版面,所以以此為名。下個月這個Page將踏入一周年,他說開設Page是為了令人不要看輕垃圾的影響。「那件垃圾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下一代。無論下一代上不上那個山頭都好,去不去大自然、行不行山,一件垃圾純粹影響個山頭,但一百件垃圾可能影響空氣,影響水源,就算下一代在城市、在世界某一個角落,都可能會俾你今時今日丟個件垃圾影響。」
為何Kent會熱衷於保護郊野?他想了想:「可能是自己參加過山藝課程,可能行多了山,經歷過大自然的一些Moment,又會覺得好想將這些Moment、景象,留給下一代。常聽到朋友說不想留在香港,放假一定要去旅行,覺得香港乜都冇,一啲都唔靚。這是這代人——我不可以說誤解,只不過佢未真正見過香港可以咁靚。」
這些Moment顯然引起共鳴,目前fb Page有逾1,800個Like,他直言絕對是意料之外。線上有逾千人並肩作戰,線下的他卻孤身上路,皆因自己公事繁忙,開初未有時間組織活動,「都有少少無力感,覺得其實自己有個Page,有千幾個人,但什麼都做不到,覺得好浪費,好想可以做點事。」其後綠色和平聯絡Kent,一起舉辦清理垃圾行動,他才有了更多援兵。三次活動,其中一次因天氣關係而告吹,而另外兩次,每次約20人參與。
- 龍舟隊瞓身執垃圾
這位淨土戰士不孤獨,泛非龍是另一民間自發清理山野垃圾的組織,本來是龍舟隊,約六年前創立,約三年前由水中走到地上清理垃圾,大概每月一次,每次約6至20人。「我們隊有英文名,叫Overtime,真係打多份工。」成員Sammy笑說投入很多,練龍舟加清理垃圾等,隊友每周見兩三次。何以會划龍舟兼執垃圾?另一成員林爾邦(阿邦)說,是因教練之名——康哥。
康哥創立龍舟隊有兩大宗旨:一、推廣龍舟活動;二、參與公益事務,三年前比賽於10月完結,那就不如行山吧!Sammy說:「想令行山更有意義,就加執垃圾!第一次由大埔出發,行到城門水塘。」阿邦說:「當時以為行山為主,就這樣掛個膠袋,看到路邊有就執,山邊個啲,就踮行踮過,第一次真係當行山。」Sammy說,那天在終點等了很久才見到教練,之後見到教練塞爆三、四個袋垃圾,擔挑過來。阿邦續說,「教練與其他隊友落到一些斜坡位不斷執。」垃圾真的太多,他們自此就停在城門水塘清理垃圾,「這一執就執了三年都未執得晒,亦沒可能執得晒。」Sammy的笑容帶點無奈。城門水塘是熱門郊遊點,而且是大路,理應乾淨企理,但原來暗藏邋遢。儘管漁護署曾回應,指郊野公園範圍,只要不是其他部門管轄的範圍,漁護署會不定期清理,但現實是上至燒烤場後的山坡,下至水塘旁邊,垃圾處處,Sammy直斥政府部門權責不清。垃圾種類也多到無法想像,「執到八條車胎、包裝好的泥頭,石屎、風扇葉、風扇蓋,甚至有成個人的衣著,有遮、連帽、連長袖衫褲,加對襪同對鞋。」垃圾污穢不堪,有的散發惡臭,他倆卻樂在其中,阿邦笑說,「見到個斜坡堆滿垃圾,清完之後影番張相,個對比好大。」
在郊遊人士身後密密執,可有看到成果?守護大東的Kent不諱言指,許多人可能是因為羊群心理去幫忙清理垃圾,雖都算是好事,「但治標不治本,你只係幫到大東山,我不希望18區、所有街、公園都有fb Page,先至有人去Care嗰個地方。」泛非龍的Sammy則說,「都係杯水車薪,垃圾量沒有分別。」近期泛非龍的活動稍稍轉變,「前兩年好熱血,見到斜坡就衝落去執,但係呢兩年主要做宣傳、教育。」他們換個形式「瞓身」,如統計垃圾量,準備向政府部門反映;亦開始帶中學生上山清理垃圾。漁護署為提倡自己垃圾自己帶走,減少在郊野公園設置垃圾桶,年初在港島龍脊試行,成效顯著,9月宣佈增加五個試點。「係城門係好有用,城門因為有垃圾桶,所以先有馬騮摷垃圾。」Sammy強調,終極目標是沒有垃圾桶。Kent卻看得灰心,指少了「教育」這一步,政策將適得其反。
香港人會希望有越來越多淨土戰士嗎?記者倒希望有一天,香港的淨土戰士全部消失,因為那一天,我們都會將垃圾帶回家,沒有白暟暟的半溶紙巾,沒有變型的紅色可樂罐,沒有扭曲的半透明膠樽,就這樣,還大自然一片純淨的綠。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十三期 2015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