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一個工業集中地,但又有否想過,在密集的工廠區背後,正藏着一條流水淙淙的迷你山澗呢?上月正值初夏,暴雨過後熱得汗流挾背,筆者就夥同何Sir及一位大學友人,到此人跡罕見的山澗──坳背灣坑中溯澗,下水降降溫。
記:梁遠逸
夏日炎炎,收到良久未見的大學山友WhatsApp,約何Sir和我去行澗。不過,小弟是行澗新手,所以無恥地要求一下:「有冇比較容易的?」友人反問:「點定義高難度先?」「如果5星最高,2、3星夠Hea吧,最好有潭浸下水啦!」「坳背灣坑,火炭起步,約2K澗,上升500米,之後大路落番大埔,目測兩星半,有異議嗎?」我們當然叫好,立即心都定埋,兩星半應該夠Hea了吧!可惜,我忘了友人是高手中的高手。
坳背灣坑座落於火炭的黃竹洋村後,澗源起於草山,流至下游的一個小水壩,此水壩是今行的起點。從火炭地鐵站出閘,走過黃竹洋村便抵達一個水壩,從旁的樓梯而上,可以清楚看見一個大型集水碗,恕我孤陋寡聞,真的感到很出奇有趣,令我不禁想像自己掉下去的情景。來到第一個潭,我們立即脫剩褲子跳下水。此潭有淺水及深水區,即使不懂游泳也能盡興。潭的下游邊處其實是一個人工水堤,我找了個橄欖球般大的石頭當作枕頭,躺在堤上,流水一路流過,實在令人不捨離去。
- 遠離繁囂 鮮見遊人
從堤位一看,其實水壩及工業村仍清晰可見,證明我們真的只是剛入澗而已。一般在如斯炎夏,香港一些有名的山澗已經被一大群「識貨」的遊人佔領,雙鹿石澗、上年頭的萬丈布已是好例子,尤其是一些接近山澗入口的潭,想不到在我們嬉水的一個小時內,竟然一個山友也沒有碰到,一路除了我們的談笑聲,就只有流水、飛瀑及鳥喚而已,實在相當難得。
輕鬆過後,繼續旅程。第一關就是要渡過我們嬉水的潭,不過經驗豐富的友人斷言:要麼游過去;要麼沿左壁涉水渡過——不過水深及腰。一般溯澗小弟都只會乾溯(指只在乾的石頭上走),想不到第一關已經超出我想像,哈哈,也好,就是要有新體驗,人才會成長嘛!
- 高手出招 撿回啫喱
渡潭後,我們繼續溯澗而上,沿途一小潭接一小瀑;一小瀑後接一彎;轉個彎又見一峽,好不精彩。只是根本不Hea,70度斜角、比我更高的石頭多的是,基本上小弟都像「蜘蛛俠」一樣走,有不少崖位都有點挑戰性。
約下午一點多,何Sir拿出兩個在阿信屋買的啫喱,想放在水中冰凍一下的時候,一陣水流把其中一個啫喱沖走了……其實我想由它去的,反正有很大機會會卡在下面的石隙或水堤,下一個山友大概有福了。但說時遲那時快,友人竟然走下澗,在兩個瀑位下撿回啫喱。或許我應該說明一下,他其實全程穿着人字拖,對,逛街那種。這真的讓穿着Kamachi澗鞋的小弟情何以堪。
再走了數個潭,已經下午三點多了,回望起點,竟然仍可見水壩!但老實說,大概因為攀爬位多,而且已經好一段日子沒溯澗,小弟已經累得很。友人評估我們的行速後,決定走中段的退路,上山離澗。說來有點難為情,有點拖人後腿的感覺,唯有寄望今夏能多練習平衡力,希望下次能完成全溯。
於是我們離澗走上山,重回山路;從石澗走回山路,實在有種「腳踏實地」的感覺,有點不習慣。從山上一邊眺望廢棄的梯田、火炭及連綿的山脊,一邊走下山,最後從火炭的平屋區出來,感覺今天的運動量還真充足。
整段下山的山路仍是杳無人煙,衷心感激友人介紹的這條清幽山澗,讓我們能真正遠離煩囂,享受在香港已難以尋找的行山樂。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十一 期 2015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