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豆腐火腩飯是男人的浪漫,那麼狂做紀錄,就是運動愛好者的浪漫。做紀錄的App琳琅滿目,今期精選兩個知名度較高的行山App,到底「行山紀錄王」花落誰家?
- MapMyHike-功能多多?
MapMyHike為MapMyFitness出品,其實有整個系列,但本文只討論此App。首先是基本功能齊全,可紀錄路線、距離、鍛煉時間、步速以至卡路里——咦,海拔高度圖呢?原來要終止紀錄後才可見看到,這就有點扣分;換而言之,當你開App紀錄之際,無法得悉身處幾多米。山友華嘉昌上鳳凰山開啟MapMyHike,明明爬升到800多米,App也顯示出最高紀錄到的海拔如是,但圖表不相符,只顯示出爬升至200多米,記者翻查多個網站都不得其解。惟這已是最準確的一次,華嘉昌指更多時候結果更古怪,有時甚至無法量度。
再按左上的功能列,16個選項即一列排開,而且一個畫面都裝唔落,要向下繼續掃才可看完。最特別的兩大功能是:一、「營養」,可以搜尋你吃過的食物,並紀錄下來,更幫你計算今天還有多少「Quota」,甚至連紀錄體重都有;二、「好友」,可選擇連接不同社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找尋志同道合、同樣用MapMyHike的「好友」,並看到對方的紀錄。
功能多多看似「好架勢」,但原來「魔鬼在細節」,首先是「鍛煉活動」及「記錄鍛鍊」,原來與整個畫面中央的「開始記錄」的功能重複;「記錄食物」的功能亦與「營養」重複,只是頁面先後次序有點分別,而「挑戰」功能是不能使用,另有三個是要求你升級,或升級後才可使用,而升級則承惠每月46.43元或每年232.48元。升級後,記者認為最大賣點是可以與不同紀錄工具連接,如JawBone等,並紀錄心跳率及自動製作圖表等功能。



- 我的足跡-簡單易用
我的足跡由Google出品,可說是信心品證。此外,不似MapMyHike以多取勝,反而走簡潔路線,介面十分簡單,概念如舊式錄音機:一個紅色圓點制代表開始紀錄,一個白色方形制代表暫停,兩個按鍵的上方是黑底白字,羅列出過往運動紀錄,整個設計簡潔清晰。按下紀錄後,即跳到地圖版面,紅色線就是「你的足跡」,上方還有圖表及統計資料選項,圖表可看到行進速度,統計資料就包括距離、時間、卡路里及平均速度等資訊,與MapMyHike不同的是,可一邊走,一邊檢視海拔高度。記者試用時,同樣出現不準確的情況。據記者去柏架山Hea遊的紀錄,你會發現記者突然跳崖,忽然下降了幾米;另一次,何Sir去深涌時同樣開啟我的足跡紀錄,卻運作正常。相信軟件的準確度受到手機本身的定位性能影響。


記者試用我的足跡的測高功能,但紀錄有誤,紅圈位置顯示記者突然下降數十米。
- 結語:Android更勝一籌
各位iPhone用家有否試過在IOS平台上,尋找可以量度高度的App?相關App其實少之又少,皆因到iPhone 6登場時,Apple才加進用於測量高度的氣壓計,反之,Andoid的測量高度App發展成熟,如我的足跡可以畫出海拔高度圖,在準確度方面更勝一籌。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九期 201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