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崩路塌手尾長

冬天已近尾聲,夏天山泥傾瀉的傷痕仍烙在部份山頭上。對比5月漁護署發出、有關山泥傾瀉影響路段的公告,仍有城門水塘及八仙嶺附近的三段山徑受影響。

風火山林於去年10月曾遊紫羅蘭山徑,是5月公告中受影響路段之一,該徑倒塌情況嚴重,鬆散的黃泥已蓋住整條行山徑,當局僅在路的兩端設立告示牌。大自然的威力無法阻擋行山及晨運人士,在這個倒塌而成的「小山頭」上,他們自行開闢另一條山徑。土木工程師Bert指,這樣非常危險,因腳下全是風化的泥沙,有再倒塌的危險。「正確處理方法是清走全部泥沙。(記者:咁多點清?)都要清。」清走泥沙後,加固護面的方式分為兩類:一、植被護面,即在斜坡上加上植物,但培植需時,而且阻滲水及防侵蝕的效果較差;二、硬性護面,即加上噴漿混凝土,比前者堅固,但視覺效果當然不及植被護面自然。

  • 斜坡修護重視外觀

今年1月1日山隊於大灣看晨曦後,途經西灣。去年5月時此路段曾上榜,同受山泥傾瀉之苦,7月山隊更直擊倒塌情況,當時尚未開展任何修葺工程。翻查漁護署公告,現時此地段已經「落榜」,而當日山隊所見,行山徑上的泥沙已被清走,並用大幅鐵絲網蓋着斜坡,但不見任何石屎水泥在斜坡之上,那是否用上植被護面?Bert指,「其實泥沙之下,亦可以有水泥。」原來這類山泥傾瀉緊急工程,多用硬性護面,以消除對公眾的即時危險。「會先做這類維護工程,如果係『見人』嘅地方,多會再諮詢區議會,可能現時是水泥之上再加泥沙,並再在鐵絲網上鋪植物,減低對視覺嘅影響。」

雖然山泥傾瀉多在夏天發生,但山友在冬季行走在已倒塌的山坡附近,仍有一定危險性,不可掉以輕心。

IMG_7605
紫羅蘭山徑崩塌嚴重,行山友在倒塌的山泥上自闢山路。

原刊於《風火山林月刊》第八期 2015年2月15日

立即訂閱,享受每期精彩內容,和我們一起翻山越嶺。